小時候去外公家,我經常會問外公一個問題:“為什麼大舅有讀書,小舅有讀書,就我的媽媽沒有讀書?”
外公總是笑笑,沒有回答。
媽媽出生在70年代,那個時候,村裡的很多女孩子都沒有上學。因為父母的普遍認知是:女孩子大一點就嫁出去了,讀書沒用,也因為窮,沒法讀。
我問媽媽,那時候你不讀書,做什麼呀?
媽媽說:“紡紗呀!很小就跟著你外婆紡紗了,偷懶還會被打。”媽媽回憶道。
和媽媽差不多大的女孩子們,都是十七、八歲就嫁人了。到了現在,卻吃盡了不識字的苦,只能做些手工活,或是去飯莊給人打飯、洗碗。
“我真羨慕你們,能夠讀書。哪怕讓我讀個三四年級也好呀!”媽媽時常這麼說。
今年8月份,妹妹坐三輪車的時候,看到貼在三輪車上的廣告紙上寫著“婦女識字班”,拍了下來。
妹妹回家和媽媽說起,我們都鼓勵媽媽去上課學習,認識一些字,也可以多交一些朋友。
媽媽很期待,因為她太想認識那滿大街飄揚的文字了;但她又很膽怯,她怕自己年齡大了,忘性大。
最終,在我們的勸說下,媽媽去上課了!
媽媽上的是小學一年級的課程,課程安排在每週一至每週五下午,13.30-3.00,一個半小時的時間。
我陪媽媽去了解過這個培訓班,它是由幾個退休的老教師舉辦的。有好幾個班,每個班學生10個左右。一個老師帶兩個班,帶該年段的上下冊,有一到六年級。
自從上學以後,媽媽的夜晚忙碌了許多。她會在群裡打卡,讀詞語、讀字母給我們聽,有時候讀錯了,會很不好意思。
“我記性太差了,學了就忘,學了就忘!”媽媽有點苦惱道。
“沒關係的媽媽,你已經很棒了,認識了這麼多字!”我們都在鼓勵媽媽,讓她不要對自己失去信心。
寫在最後:
有天我去接媽媽下課,在門外等的時候,我突然很感慨:從前都是我一出校門就看到媽媽來接我回家,現在角色反過來,那種感覺,很特別。
我們從來不覺得因為媽媽是文盲而感到丟臉,反而為她的勇敢和強烈的求知慾感到驕傲。
對於媽媽而言,學習不是為了真的能寫幾個字,而是為了讓她能夠做到“看字即認識”就足夠了。
和媽媽一起出門,她已經能夠看懂對面那條路“對務路”中的“對”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