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七月
一則從法國傳來的訊息
引起國內收藏界轟動
古籍《永樂大典》兩冊被拍出了天價
最終被華人買家以812.8萬歐元的價格拿下
按當時的匯率
約合6500萬元人民幣
很多人可能會疑惑:
這兩冊古籍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價值?
2冊《永樂大典》
便能拍出6500萬元的高價
確實會讓常人感到不可思議
那麼
如果再補充一個資訊
《永樂大典》整部書
一共有11095冊
大家會作何反應呢?
《永樂大典》
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成書於600餘年前的永樂年間
此時的明朝
歸朱棣管
1402年
朱棣起兵攻破南京
把自己的侄子
從皇帝的位置上趕了下來
但這個皇位
畢竟是強奪而來的
擔心世人覺得他坐起來不正,也不合理
所以他想到了一個法子
上位的第二年
朱棣便下了一道詔令
要網羅天下古往今來所有書籍
分門別類
編纂成一部曠世鉅著
不得不說
朱棣在修書這方面確實大氣
他還下令
抄錄的古籍無論性質
內容一字不易,儘量保留原汁原味
這個專案一旦完成
意味著
一部書,就是一個文明的濃縮
朱棣讓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縉
主持編纂的工作
解縉組了147人的班子
日夜趕工
用一年多的時間完工交貨
朱棣很高興地收了貨
當即給這部書取了個名字
《文獻大成》
但接下來,他翻著翻著
眉頭緊皺……
第二次編纂
修書隊伍擴大到了2000多人
集合了各領域的大師
還有各行各業的專家
力求一步到位
當時有人以
天下文藝之英,濟濟乎鹹集於京師。
來形容這種盛況
經過大傢伙3年的努力
《永樂大典》誕生了
這部全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上到天文地理、百家文學
應有盡有
下到農藝工藝技藝
無所不包
全書共22877卷、11095冊,約3.7億字
朱棣本人是這麼評價的
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
鉅細精粗,粲然明備。
其餘雜家之言,亦皆得以附見。
如果有一天
世界末日到來了
只剩下你和這部書
那這部書就堪稱
《末日生存指南》
▼想建房子?
材料收集、工具煅燒、建築工藝
它教你從零開始打造自己的居所
▼想整點吃的喝的?
從糧食種植到畜牧養殖
再到酒類發酵釀造一條龍
▼生病了?
啥症狀啥病
書裡都有寫
對著書自己看病自己開方
▼無聊了?
無聊就該多看看書
《永樂大典》裡的內容
如果按一人一天五萬字的閱讀量算
要連續不斷讀20年才能讀完
你完全可以靠著這部書
重新建立一個文明
當然
這一切的前提是——
不過
如今你或許再也沒有
見到它全書的可能了
因為《永樂大典》現在只剩下400餘冊
分散在全世界各個地方
並且
這些書,全都不是正本
而是抄本
包括拍出天價的那兩冊也是抄本
都說朱棣開創的永樂盛世
給世人留下了兩大遺產
精神方面是《永樂大典》
物質方面則是北京紫禁城
從永樂盛世至今
對《永樂大典》來說
是600年的遺失懸案
而對紫禁城來說
則是600年的風雲變遷
紫禁城建成於1420年
朱棣把首都從南京遷到了北京
與他一同啟程的
還有《永樂大典》
到達後
大典就一直儲存在北京紫禁城的文樓中
二十年後
南京文淵閣大火
藏在南京的《永樂大典》草稿被燒燬
而正本因為被轉移到了紫禁城
逃過一劫
要說《永樂大典》的第一鐵粉
非嘉靖帝莫屬
他辦公桌上總會放上幾本
沒事了就翻上一翻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
紫禁城內失火
嘉靖一心顧著《永樂大典》
連下了三道詔令
命人把大典從文樓遷出
以防不測
由於實在太愛
一心怕以後又有什麼意外
於是嘉靖下令重抄一本
▼
109個擅長抄寫繪畫的人
每人每天抄三頁
款式、規格、內容都保留原來的樣子
這就是《永樂大典》嘉靖副本
自副本抄好後
永樂正本就下落不明
如今全世界散落的都是嘉靖副本
關於正本的下落
眾說紛紜
主要有三種
正本的失蹤
至今還是一件懸案……
正本失蹤之後
副本的日子也不好過
猶如被打入冷宮
無人問津
直到乾隆三十八年(1772年)
紫禁城內傳出一道命令
盛世修書
這書自然就是《四庫全書》
而當學士們把《永樂大典》重新翻出來
用於借鑑時
才發現它已經不完整了
遺失了近2000冊
《四庫全書》修完後
嘉靖抄本又一次被冷藏
迎來了自己最為黑暗
且無人問津的生活
四百餘年間,被搞丟近10000冊
主要的原因是
監 守 自 盜
大典被閒置在翰林院後
翰林院的官員們近水樓臺
暗中紛紛對大典下手
早間入院,帶一包袱,包一綿馬褂,約如《永樂大典》二本大小,晚間出院,將馬褂穿於身上,偷《永樂大典》二本。——《萇楚齋隨筆》
洋人喜歡奇貨
一本大典能跟他們換十兩銀子
一天偷兩本
白賺二十兩
這種高回報的無本買賣
讓官員們都饞紅了眼
清末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
讓本就命運多舛的《永樂大典》
又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陰翳
這是它的最後一劫
丟的丟
偷的偷
毀的毀
昔日萬冊大典
如今只剩四百餘冊……
《永樂大典》的故事
讓人感慨萬千
與此同時
它也在替許多早已遺失的古籍
以及由於各種原因沒能傳承下來
被歲月埋藏了的文化
向世人昭示著一個道理:
傳承文化的辦法有很多
一種是留下實質性的記號
紫禁城算,《永樂大典》也算
另一種則是口口相傳,言傳身教
比如傳承下來的工藝技藝
以及匠心精神
600年來
有多少匠人
在用自己的傳承
守護著中華文化的傳承
或許內容不同
但不變的
是同一份匠心精神
600年,在歷史長河裡如白駒過隙
卻足以讓人類文明發生鉅變
日心說、電磁感應、相對論、宇宙大爆炸......
人類探索未知的腳步
邁得更遠
這600餘年的歷史
藏著文化的變遷,蘊著科技的發展
如藤蔓一般
蔓延在能見證它的地方
紫禁城,作為屹立600年的文化遺產
承載了太多故事
諸如與《永樂大典》的故事
只是紫禁城內的滄海一粟
還有其它的故事
你,想看看嗎?
▼
五糧液獨家冠名的《紫禁城》
一檔呈現中華600年滄桑
記錄時代變革與發展的紀錄片
將於10月22日在北京衛視上線
誠邀愛卿們一同感受
紫禁城六百年的風雲變遷
讓我們一起品味歷史,品味傳承
以傳奇,敬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