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拍賣會,看到一張評分只有53分的“大黑拾”以23萬成交,二版幣王果然一如強勢,從來未曾讓人失望過。
以23萬的價格成交
解放初期,在舊時通貨膨脹的影響尚未完全消除的背景之下,第一套人民幣所採用的面額仍為舊幣值,流通計算以萬元為單位,難以適應飛速發展的商品流通和經濟建設需要。另外,受當時物質與技術條件的限制,第一套人民幣的紙張質量較差,票券種類多達六十餘種,破損亦十分嚴重。
第一套人民幣
為了改變第一套人民幣面額過大等不足,提高印製質量,進一步健全我國的貨幣制度,1955年2月21日國務院釋出命令,決定由中國人民銀行自1955年3月1日起發行第二套新幣值人民幣,共計十一種面值、十三個品種、十五種版別。與第一套人民幣的兌換比率為10000:1,該套人民幣採用中國傳統凹版手工雕刻技法印製,圖案設計體現了各族人民大團結及社會主義建設新風貌,受到人民群眾的高度稱讚。
第二套人民幣
蘇三版傳說
第二套人民幣為我國自主設計,但因當時的印刷技術、裝置、原料等受到條件制約,需要蘇聯的技術援助,由他們提供印鈔紙張和裝置,但過程中出現變故,保留了三種鋼雕版,於是該套紙幣中的3元、5元(53年版)和10元券這三種票幣,被迫在蘇聯印好後運回中國,所以這三種票幣蘇三版,又因後來特殊原因造就存世量少,故也稱之為蘇三珍。
紅5元
人民幣幣史上唯一的三元券
幣王大黑拾
第二套紙幣拾元之所以被稱為大黑拾,因為其紙幣基色為黑色,這跟大多數紙幣以各種彩色為基色不太一樣,它不僅面額為最大,同樣尺寸也是冠絕全套幣,達210mm×85mm,故名思義大黑拾。
大黑拾以一男一女工農像作主圖案,製造工藝還是十分精緻的,人物和水印清晰,手感好,凹凸感強,這是其他的幣種所不能比的,蘇聯不愧是當時印鈔技術是世界領先水平,其主要特徵是正面左側有國徽水印,地紋由幾何花紋組成的。
六十年代,中蘇關係急速惡化,為防止蘇方利用手中的印版來印鈔,擾亂我國金融秩序,1964年4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釋出《關於收回三種人民幣票券的通知》,決定限期回收蘇三版票券(1953年版3元、5元及10元三種面值),收兌工作截止到當年5月15日,之後便禁止流通,因政治原因,蘇三版幣兌換較為徹底,加之大黑拾面值最大,發行量原本少,所以存世量必然更是稀少,二套幣的幣王由此而生。
經歷了幾十年的風雨,二版幣留下來的都是精品,尤其是大黑拾更是歷史珍貴拓片,因票幅較大,使用時習慣對摺,難以儲存,存世好品更為鮮見,曾有張票面殘缺、品相極差都能以3.5萬成交,幣王實力可見一斑。
這次拍賣會上的大黑拾,PMG評分53分,原色飽滿,票幅完整,雖有“美容”過,但也屬於難得的品相,以23萬的價格成交,完全合理。
合理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