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元青花瓷片藏友,其對元瓷的感性和理性認識上都達到一定高度,其對元瓷鑑賞的論述都是實打實的乾貨,發出來供各位藏友參考學習:
看元瓷(含明早瓷)最基本的五個方面,胎、釉、彩、繪、型,其他諸如氣泡,結晶斑只能佐證,不能作為主要鑑定依據。
一、瓷胎:元瓷大件,麻倉土加瓷石,麻倉土塑性好但硬度不夠,必須加瓷石(也就是一種高嶺土),瓷石二氧化鋁成份高,硬度強,兩者合適的配比才能造大件。因各窯口兩者配比的不同,胎土的淘煉程度不同,胎質會有所區別,有的未燒透,疏鬆,偏黃,有的白細,瓷化程度高,有油光的感覺。仿品胎,為節省時間和成本,機胎為主,斷面慘白,不潤,和真品放一起高低自現。元瓷正常標本的胎是燒的非常好的,白,細,糯,有光澤和扁平氣孔,仿品因為材料和工藝問題,目前為止仿不出來。瓷片比整器更容易判斷是因為瓷片有斷面能直接看到胎質。一般老的元瓷片用手撫之無刺手感。
二、瓷釉:釉的成份是二氧化矽,就是玻璃的主要成分。正常的元青花釉面必須有玻璃質感,在視覺上給人一種很光潤的感覺。那些釉面看起來很潤、很軟的釉面需當心,現代工藝可以做的很潤,但往往缺少玻璃質感。一般元瓷標本釉水較厚,很緊緻,有玻璃質感,主要是沒有賊光(但也有人把玻璃質感誤為賊光),特別再唇口處溫潤如玉。賊光和清亮是不同的概念。內胎釉水也很光潤,有刷釉不均現象,也有裸胎的。
三、青料(彩):元瓷蘇麻離青料可以說沒人可以仿出一樣的東西,可謂“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完全一樣的東西進去,出來必定不會一樣。影響因素很多,料水配比,研磨精細程度,擺放位置及火候是關鍵。大致有正燒(溫度剛剛好)、欠燒、過燒,與之對應的髮色則是清脆藍豔透亮、發悶偏暗、藍豔暈散,還有諸如深沉,藍灰等表現。有些元片標本由於釉水較厚,青花有一點點悶,好像沒有完成發出來的那種通透感,但色彩藍豔,沒有暈散,色彩穩定,色階明顯,有“墨分五色”之感,仿品為化學配方料,則漂浮,結晶斑不自然,大多一點一點的不連續。
四、繪畫:元青花繪畫古樸自然、灑脫奔放,粗獷中顯精細,是重要特點。現代高仿往往是美院出來的人在畫,畫工一流,可以不相上下,但有過之無不及,照著畫的東西就顯呆板。有的人故意畫的很隨意醜陋、古拙。
五、造型:因為有些元片標本小,資訊量不夠,確實很難看出來,在標本中型的鑑定要弱一些,但涉及到口,底,接胎等部位還是能判斷出來,大罐的唇口,一般不是圓卜隆冬的,有點帶方的意思,稜角要分明一些,由其工藝決定,其神韻不是仿品能達到,口和底是仿品的難點,所以有天有地的標本更容易判斷真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