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值文博系、拍賣公司、民間藏家,互相打彼此的假,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
為什麼我們的鑑定亂象持續了幾十年未解決?我覺得,很多人從持有藏品後想要變現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藏品本身出發,這才是根本原因。缺少科學和司法的檢測手段並不是鑑定亂象的原因,科學和司法的手段,最終是為還原真相準備的。
我們不聊科學和司法的事,今天就來聊一聊快速把自己升級為專家的一個套路:先把古代藝術品鑑定等同於藝術鑑賞,再把藝術鑑賞等同於只有高手才能行的神秘體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就這麼簡單的兩招,一準樹立起自己高大的形象,把他人統統貶為一心想發財又不懂高雅藝術的蠢蛋。誰用誰好使。這一招,從前誰在用,大家都心知肚明,現如今某些民間藏家也拿起了這個武器,槍口對準誰的都有。
筆者對這種在亂象上落井下石的行為,感到有些哭笑不得。一個客觀、公正、科學的鑑定標準、流程、及具有職業道德的團隊配備,才有可能做科學公允的鑑定,出具的意見才能有權威性和說服力,現在我們把權威性和說服力等同於機構的知名度或者說牌子,對鑑定的標準、流程、人員則秘而不宣,好像你們送檢的人沒資格知道這些,你們就是來被檢查的,就好像過機場安檢,你除了乖乖把包塞進傳送帶、雙臂舉起,還配幹什麼?
解決不了鑑定亂象,這個行業永遠無法進入良性的軌道。但是總有些人,要麼沒方法,要麼沒意願解決鑑定亂象,要麼對鑑定亂象徹底絕望,於是加入了渾水摸魚的大軍。更高明的做局者,碼一堆偽專家,找幾個銀行達成默契,自己左口袋的錢放進右口袋,假裝是給你們藏家金融化了,然後掙更多藏家的亂鑑費。每個人薅幾百,至少混到點錢順順利利過年關,所以越鑑亂象越多。
鑑定是藝術鑑賞嗎?藝術鑑賞真的是不可言傳的嗎?筆性、藝術性就一定是學藝術出身的人才能掌握的嗎?如果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是”,那還有收藏家嗎?不是全世界都只有美院教授才有資格收藏了嗎?事實上美院的教授們搞收藏嗎?
鑑定或許多多少少離不開藝術鑑賞,但是把藝術鑑賞當作唯一的金科玉律,再把藝術鑑賞變成自己個人的獨門秘訣,這個就是套路。
下面筆者就來聊一聊玄而又玄、妙不可言的藝術鑑賞問題,破除一下封建迷信。學會了下面這些,藝術鑑賞不再是個Bug,一點都不困難,幾分鐘搞定。
1、首先,請大家閱讀筆者寫的《試論散落民間古代書畫鑑定的方法體系(11)——仿畫諸病》(https://www.toutiao.com/i7012133129221718566/)這篇文章,裡面列舉了一些最基本的繪畫中常犯錯誤。有這些毛病的,不能算是好的作品,通常也不會是大師之作。
但是這裡舉一個很極端的例子,西方抽象派的畫作,他們違背大自然嗎?有不少是違背的,比如下面這幅畫,沒人會長這樣。但是它是藝術品嗎?反正在西方人眼中是,在我們傳統的國畫裡沒有這種玩意兒,所以我個人可以不認它是藝術品,因為看久了違背自然的藝術品,人容易精神出問題。
但它是被行業歸入藝術品行列的,同時又違背了大自然,我怎麼鑑別出來是新人還是高手?那就可以推敲一下,這種畫,是新手畫得出來的嗎?還是老手故意裝拙?我們看這個人物下巴磕的曲線,再看看這個人物的側臉(男)上眼、鼻、唇的比例結構,和正臉(女)上的眼睛和麵頰,有沒有違背大自然的規律?拆開看三部分,都沒有。如果違背了,我們就認不出這是個兩個人臉拼接在一起了。那你說他是老手還是新手?所以有一個秘訣,就是高手(至少是繪畫熟手們)不能違背自己,他學會了人臉是這個結構,他就畫不出來不符合這個結構的人臉,花、鳥、蟲、魚、風景亦然。
相反的,下面這幅,看起來似乎有板有眼,但百分百一個新手畫作:荷花杆好似金剛降魔杵,我要這鐵棒有何用~
看似重疊在一起的兩朵荷花,細看根本不可能長這樣,下面這朵完全接到了上一朵的花瓣底部。如果真花長成這樣,準保是畸胎。
我們看一幅荷塘裡的美物:
所以我們多去大自然裡細心觀察一下,多看看實物的照片,見到作品時稍微動一點點腦筋,思考一下畫作看不見的地方是如何交織在一起形成結構的,這個結構合不合理,就可以認出這些低階錯誤,排除掉絕大部分的仿作。
2、欣賞一幅畫作,無非就看以下幾條:
(1)線條:也就是說筆在紙上留下的軌跡。線條可粗、可細、可硬、可軟,可曲、可直.......線條是繪畫的基礎,如果線條操縱不熟練,就很難描摹大自然。比如你要畫硬質的枝幹,線條就得硬朗而細,如果畫嫩枝,則需軟而細,成年旺盛之枝,則略粗而硬。不同種類的植物,柔軟和粗細程度也不盡相同。這只是舉個例子。又比如鳥羽柔軟有細小絨毛,鳥爪硬朗有勾,這都需要不同的力度形成不同筆觸,才能應物象形。
國畫的線條運用的是毛筆,嫻熟的畫家,對待線條是異常溫柔的,任何一個走線、翻折、交接、掩映,都要考慮筆鋒的出入。
沒骨畫法雖無線,線卻走在心中,否則便不知顏料上到何處該收,這是更難的線條。
寫意雖不勾線,依舊講究筆法。比如畫蘭講究釘頭鼠尾魚腹,那是中鋒點頓起筆,側鋒壓筆翻做葉,再換成中鋒或側鋒收葉尖,這還只是一片葉子。好的畫作絕無任何一筆敷衍之線條。看看下面這幅,你看到有兩片一模一樣的葉子嗎?他們彼此之間的關係,穿插、掩映,有無雷同?
一般來說,總結一下各個品類(花草、蟲魚、山水、人物)裡畫什麼最難,就能看出畫家的線條水平。畫XX的時候畫YY最難,百度搜索,各類的科普帖都有。
畫人畫手最難,多一點就肥如白豬,少一點就瘦如枯骨。看手畫得是否優美,就可以看出人物畫的水平。有不少人喜愛佛像或觀音像畫,看手就行。中國古代繪畫從易到難的進階,看一看《芥子園圖譜》的目錄足矣。花鳥在前,山水、人物列後,花之草本又在木本之前,蟲在鳥之前.........
(2)構圖:也就是說把你要畫的東西如何擺在紙面(或者絹面上),你要從哪個角度來呈現它們。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又如何?看看王冕的墨梅圖,和吳鎮的墨梅圖:王冕的墨梅幾乎佔滿整個畫面,有種此花開盡更無花的感覺,而吳鎮的一枝墨梅牆角斜出,孤芳自賞。
一般來說,中心構圖(被描繪的主體居中)、對稱構圖(左右或上下對稱)、黃金分割線構圖,帶給人穩定舒適感;從此外的其他角落以不同的方式構圖,帶給人各種離奇的感受,同時也會有不穩定之感,就需要調整運用其他動植物或落款簽名等來平衡頁面關係。比如八大山人的這一幅,他這束菊花就沒有使用穩定構圖,如果不落款壓軸,整個畫面右邊空白怪異,可以蓋住落款看看效果。
八大山人往往從構圖上創新,帶給人與眾不同的感受。
構圖,跟你想要表達什麼有直接關係,帶給人的情緒也千差萬別。再看下面這幅畫,其構圖明顯是為了挑戰高難度而設計的,力求做到繁花滿天,枝枝葉葉多而不亂。但他還是把最大的兩朵虞美人放在了黃金分割線的左下角壓軸以求穩,若不然,整幅畫就要失去平衡,或讓人覺得缺少主次,混亂不堪。
(3)透視關係:具體請參考筆者的文章:《下次再有人說中國畫不講透視,不要說境由心生,用散點透視懟回去》(https://www.toutiao.com/i6956017170019156510/)
(4)色彩:還是上面這幅畫,左側這一坨堆疊起來的葉子,你看得出來他畫了幾層嗎?總共畫了四層,也就是說,等第一層暗綠的葉子乾透,畫第二層淺綠的,然後是紫色的,最後是淺藍色的。張大千的這幅《繁花》總共用了十幾種顏色,卻做到了主次分明,明暗有序、層次清晰。當然構圖並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慢越好,但也不是越空越好。構圖的最高境界是:疏可跑馬,密不插針。這是描述性的詞語,主要從觀眾感受的角度。疏可跑馬,即不會讓人有壓抑透不過氣的感覺,密不插針,是指每一個角落都經過了特殊設計,不存在疏漏導致的空白,就好像畫作沒完成一樣。八大山人的一條魚,同樣也做到了疏可跑馬,密不插針。
色彩方面,主要有三個衡量指標,和一個約定俗成:
三個衡量指標:
a)色溫:即顏色的溫度。比如黃色明亮溫暖,藍色冰冷而理性,這是大自然中的火和海洋在人類心中形成的記憶;
b)色彩的明度:即色彩的明亮程度,越亮的越能抓人眼球,如下,上圖的明度明顯高於下圖。
c)色彩的純度:純度指混合了其他顏色的程度,純度越高的,給人的感覺越單純、歡快,純度越低的,給人的感覺越偏僻、文藝。如下是純度高的馬卡龍色系,和純度低的莫蘭迪色系:
純度低的馬卡龍色系
一個約定俗成:顏色有歷史,比如明黃色,通常此色的基本印象是溫暖和會引起食慾。但它在中國曾被用於帝王,在中國文化中就帶有貴族、不可侵犯的意味。紫色,基本意味是神秘,而西方世界宮廷服飾多有紫色,紫色在西方代表尊貴......祖母綠色,因為埃及豔后的裝扮,則同時帶有貴族、美麗,和遠古的神秘氣息等。這些想要深入瞭解,可以閱讀《顏色的故事》這本書。
通常畫家只會在他能駕馭的幾個色系上做文章。色系是由互補色、相近色、相鄰色組成的。
互補色:紅——綠,藍——橙,紫——黃。互補色反差強烈。
相近色:比如都為冷色系的薄荷綠和粉藍色。相近色可以使某個種類的情感體驗更豐富。
相鄰色:比如明黃、檸檬黃。相鄰色互相映襯。
顏色運用的越少,畫面的高階感越強。但是顏色過少,則刺激度和新鮮感不足。畫家需要在色溫、明度、純度、多少方面,仔細斟酌,來在卷面的不同部位,以不同的造型,來調動或抑制觀者的情緒。
中國古代工筆畫的顏料與西式顏料不相同,名稱也自成一體系,藤黃、赭石、硃砂、月白、青黛等等......總體而言明度和純度都比西方世界的色相偏低,即便青綠山水也如是。因此更顯得含蓄內斂、文藝、淡雅,和韻味悠長。
純水墨畫講究以黑做墨,墨只分五色,將色彩抽象成純黑白後,留給觀者的想象空間更大了,適應面也更寬,比如有些人不喜藍色,有些人不喜黃色,全轉黑白後,就去掉了這些鑑賞的阻礙因素。但對眼目的刺激度也降低,淘汰掉了很多隻憑色彩欣賞畫作的人,於是喜歡的總人數下降,因此需要創作者更高的繪畫功力來彌補,也就更難於理解:
北宋 趙佶 《雪江棹圖》
(5)光影和明暗:下面這個正方體是最簡單的例子。事實上描繪的作品大多為各種曲面的複雜交接體,光源也可能不止一個。如下這個示意圖的光源來自於左下角,可以想象左下角打了一個手電筒。中國畫很少表達光影和明暗,但西畫視之如命。
書法,只看(1)線條和(2)構圖。另外書法貴勢,這是由於書法的載體是中國文字,而文字具有閱讀的先後順序造成的。具體參考筆者文章:《試論散落民間古代書畫鑑定的方法體系(12)——書非畫也》(https://www.toutiao.com/i7012840098832302606/)。
有一個總原則:你可以利用來表達自己的工具越多,越容易掩蓋自身缺陷,要達到大致相同的藝術水準,除非能呈現出更多更高超的難能之技巧;反之,你可以利用的工具越少,越難掩蓋自身缺陷,需要做的是慎思而後篤行,巧妙佈局,體現老辣功力。如果筆者作為裁判員,水準大致接近的畫作,就要給工具更少者得高分。
而書法,因為比繪畫少了色彩、透視、明暗這三樣,只有純粹的線條和構圖,其對書者筆畫、字形、斷連、筆鋒運用等方面的要求就非常高。而因為文字不是大自然中物,書法也就比繪畫更抽象和難以理解。
3、成為大師必須具備的三方面:
(1)原創性:你跟整個書畫史比起來,到底做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比如張大千的潑彩,就是從潑墨畫衍生出來的巨大創新。潑墨是中國寫意畫最難的一種畫法,要求把墨汁潑到紙上,於墨汁將幹未乾時透過畫筆順勢就形,在短短几分鐘內完成整幅畫作從構思到繪畫的全過程。張氏發明的潑彩又比潑墨更難,因為不同顏料具有不同秉性,乾溼速度各異,交織後的混色效果也不相同,一不小心就毀。齊白石在寫意上做工筆草蟲,對紙和筆墨的要求非常高。紙是半生半熟紙,既要利於寫意部分的宣發,又可細細描摹工筆。工筆草蟲的細膩畫法非白石原創,宋人就有,白石也並未超越。但把寫意和工筆結合,則是他的匠心獨運和高超技藝。
(2)辨識度:一個好的大師級作品,首先要讓人記住他。當然是從第二點的5個方面出發。不管你怎麼玩,別人記不住你,沒用。畫得再好,淹沒在歷史的海洋中。辨識度需要巧思和設計。梵高的辨識度最重要的是他的色塊和線條。
下面這幅《千里江山圖》,跟梵高的線條和色彩相比,差異巨大,帶給人的感受也截然不同。你毫無疑問不會把作者搞混。
(3)藝術性:審美確實是人類的一種難以言喻的獨特體驗。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於藝術家而言,把握藝術性的高下確實很遭罪,尤其是以畫為職業者。單一觀眾可能喜歡庸俗之作,但他沒準是你的買家,而大多數人集合在一起形成的對藝術性的渴求到底有多挑剔,看看梵高至死也沒出名就可以知道,他的畫作不被他當時的世人所欣賞,後人再驚豔,也還不了他生前最缺乏的一個安慰。
但是對於觀眾來說,把握藝術性卻異常簡單。好的書畫作品,便如好的音樂作品“餘音繞樑,三日不去”。它們初見可以讓你久久不捨離去,反覆看也不會覺得厭煩,時不時總能發現些新意。藝術性不那麼高的作品,可能第一眼讓你很震撼,但你不願再見它第二面,或者多看幾次就味同嚼蠟。
還有一些作品,第一眼看去怎麼都覺得“醜”,越看越覺得喜歡。那是因為它的設計已經突破了你原有的藝術審美邊界(越界所以導致看不懂),於是第一眼印象覺得醜,但它拉昇了你的審美體驗,所以你漸漸發現你開始認識它、理解它,而後迷戀它,離不開它,自己親自上手寫畫,發現永遠無法超越。比如王羲之的《蘭亭序》:
考驗一幅書畫作品藝術性如何,一個方法是:看過後,把它放到一邊,再過一禮拜,看看你還能否回憶起它?還會不會如初見般喜歡它?另一個方法是:走馬觀花地看幾個月的中西方名畫,之後再看看還有什麼市場上的東西能打動你?
以上,就是藝術鑑賞所需要理解的全部內容。剩下的,無非是經驗積累和思維過程。
高明的藝術家,始終在進行的,首先是一門極其繁重的腦力勞動,與觀眾博弈的勞動。無論你是否願意,好的書畫作品,總是有能力把你從忙碌場中硬生生拖出來,去感受另一番天地,除非你沒有遇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