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濤(1642—1707),清初畫家,廣西桂林人,祖籍安徽鳳陽。明宗室,靖江王、南明元宗皇帝朱亨嘉之子,姓朱,名若極,小字阿長,他的別號有很多,如大滌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號有元濟、原濟等。與朱耷、弘仁、髡殘並稱“清初四僧。
石濤是清代初期著名的藝術家,他主要擅長山水畫,兼攻花鳥與人物畫,同時他的書法水準和詩文水準也很高。他是明朝皇家後裔,滿清入關後,家國山河盡失,由於其身份特殊,不得不出家為僧,在為僧期間,石濤對禪學有了極為深刻的瞭解,他提出的許多重要美學思想都與禪學有關。
在石濤諸多的藝術形式中,產生影響力最大的無疑是其山水畫,因其存世之山水畫數量最多,精品畫作亦最常見,同時他對山水畫之品鑑和領悟也最為深刻,但同時石濤亦留下了數量不少的花鳥畫。
在石濤的花鳥畫中,常常可以見到他的空間營造不同於前人的花鳥畫作品,彷彿是眼前所看到的整個場景中選取的一個角落或一部分情境,這種對空間營造的方式在花鳥畫中雖不多見,但在山水畫中是很常見的。由於石濤在山水畫方面的造詣,他花鳥畫構圖的空間意識得益於其山水畫的意識。
從技法而言,石濤所體現的是一種技法的自由度,在花鳥畫中,一般具有花鳥畫的獨特技法語言,在山水畫中,一般也具有山水畫的獨特技法語言,而無論在石濤的山水畫中,還是在石濤的花鳥畫中,他的技法都是自由的。
同樣,他的章法構圖也是自由的,他將普遍應用於山水畫的構圖運用在他的花鳥畫中,使觀者在讀石濤的花鳥畫的時候,產生了一種觀看山水畫的雄偉壯麗之感,他將山水畫中的近景、中景、遠景透過花鳥畫的物象組合,使得他的花鳥畫也具有了分明的先後空間感。
比如在石濤這張《蒲塘秋影圖》的畫面中,石濤是選取了自然荷塘中的一部分場景,左半邊的荷塘景色一直延伸到畫面之外,使觀者產生畫面之外還有畫的多層空間延伸的聯想,使得畫面的場景無限擴大。
在這張畫裡,石濤對荷葉、荷花、水草等物象的組合也使用了山水畫中“平遠”的處理方式,使得整個畫面中的多個花鳥物象表現出由近到遠、由實到虛的場景式樣貌,呈現出一大片荷塘的視覺衝擊感受。
石濤無論是在畫大場景的花鳥畫還是一枝花、一棵白菜的小幅冊頁作品,都將周圍的環境繪入畫中,加強畫面的空間感和整體感。在他的畫面裡,無論內容多麼單一,他似乎總是在試圖營造一個環境,使得這個單一的物象融入到整體的環境中去。
由於石濤的這種空間意識和整體意識,使得他的花鳥畫作品妙趣橫生,加大了畫面的外延想象空間,增強了畫面的統一性,也使得他的花鳥畫特立獨行,充滿了意趣。
石濤融入山水意識的場景式花鳥畫的藝術形式也擴大了花鳥畫的尺幅,為後世的廳堂繪畫、巨幅創作等起到了極為重要的啟示作用。同時石濤藝術思想的創新性打開了當時中國畫相對封閉的世界,為之後中國畫藝術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盛世景象開創了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