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浙江省臨海縣的一個村民收拾了鐵鎬等器具,揹著揹簍,打算趁著閒時上山採些石頭蓋豬圈。他沿著熟悉的山路上山,沿途尋找著合用的石塊,可惜半山腰能用的都被採光了,他只能往更高更深的地方走。
這個村民走到一處不起眼的亂石堆處,想著應該能挖到有用的石料,挖著挖著,竟發現這裡還堆了一些磚塊,正好用來蓋豬圈,不用費力去砸石頭了,便用鐵鎬又往裡挖了一些。當他偶然間移開一塊磚頭的時候,發現下面竟有一塊發著金色光澤的飾品,長塊形狀,表面有些許凹凸不平,表面上有著獬豸的花紋。他立即放下手裡的工具,將它徒手扒了出來,“還真是金子呢!這應該能值不少錢吧!”
於是他又小心翼翼地繼續往裡挖,竟然還有其他的寶貝,比如金戒指、金帶板、金鳳簪、寶石等等,這下可把他高興壞了,但緊接著就是六神無主,任誰一下子得到這麼一個寶藏都會如此。此時,這位村民唯一想到的就是將這些值錢的東西帶回家珍藏起來。
不過他這樣躲躲藏藏的奇怪行為自然引起了其他村民的注意,秘密終究成不了秘密。很快考古專家就找上門來,看到村民們挖出的金器之後,專家們既感到驚訝,又感到好奇,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上山採石,發現寶物
浙江的臨海縣雖然臨近大海,但是多低山和丘陵,村民只能靠山吃山。那一日,臨海縣王家渡村的一個村民像往常一樣,到附近的山上挖石料,運回家裡圍欄蓋豬圈。然而這一次採石,村民卻發現了一些不一樣的東西。當他在一處亂石堆裡尋找有用的石頭時,竟意外發現了一些金器。
想著臨海也是風流人物輩出,莫不是哪位先輩留下來的寶物吧?這位村民越挖越深,想要瞧瞧這金器的全貌,挖出來有長方形的、圓形的、還有長條狀的塊狀金器。其中,他還挖出了一個金塊,上面附著一塊婦女狀的金塊,穿著裙子,手裡捧著壽桃,十分精美。當然了,村民並不知道這些金器都是用來幹什麼的,只知道很值錢。隨後這位村民便迫不及待地將挖出來的金子帶回家中,腳邊挖出的石頭根本也顧不得了。
村子裡往往藏不住事兒,不知是誰走漏了訊息,不少村民聞風前去探寶,竟然又發現了一些值錢的玩意。除了那些眾人眼中的寶貝,這些亂石裡還埋著一些石像。比如石文官、石馬、石虎、石羊,這些東西更是給此處添加了一些神秘的色彩。
看著這些出土的東西,或許有人已經明白這有可能是一處墓葬,就差棺槨或石碑來印證了。事情一傳十,十傳百,不久之後,相關文物部門便得到了訊息,臨海縣可能有一處墓葬需要考察。
追回文物,發掘墓葬
當考古專家到現場勘查後發現,墓葬破壞嚴重,一部分是因為村民的挖掘,一部分則是因為幾百年來的自然破壞。情況勘察完畢後,考古工作者們便開始了清理任務,將墓葬上覆的石頭和泥土一層一層挖開,還原墓葬原本的樣子,清理出殘存的墓主人的遺物。
至於那些被村民們挖走的陪葬品,自然是要盡數追回的。工作人員挨家挨戶地敲門詢問,當然也有一些村民瞭解情況之後主動上交的。隨著墓葬搶救性發掘的完工,加上追回的那些珍貴物品,這座墓葬共計出土了107件隨葬品。
看到這些文物後,專家十分驚訝,同時也十分疑惑,這座不知名的墓葬中為何會有這麼多金器?其中不乏形狀各異的金帶板,一般鑲嵌在皮革腰帶上,用作裝飾。這種金帶往往由20塊金帶板組成,只有地位較高的官員才能佩戴,此處出土的金帶板上還刻有獬豸的紋樣。
除了金帶板,還有兩件文物較為珍貴,一件是金絲冠,一件金扒耳。金絲冠由金線編織而成,兩側飾有云紋,前後還有金線盤成的“福壽”二字,靠近帽簷的前後左右處還有四個孔,均飾有花紋,遠超金子本身的價值,展現了當時的精湛工藝。另一件金扒耳構思也很是巧妙,乍一看是一幅小巧的婦人像,但實際上拿掉人像腳底的桃型塞子之後,能夠發現扒耳藏於中空的人像之中,讓人不得不佩服設計者的巧奪天工。
與這些富貴的隨葬物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墓主人的棺槨卻很簡陋。這樣的墓葬到底來自曾經的哪位人物?根據出土的文物可以判定處於哪朝哪代,根據陪葬品的規格可以判斷出墓主人的身份地位,但是沒有能夠證明墓主人身份的墓碑則讓事情有點難辦。
不過透過細細盤點當時臨海縣出現過的大人物,工作人員還是將墓主人身份鎖定在了一位官員身上。這位人物曾在《臨海縣誌》中有過記載,他就是王士琦,能文能武,最後官至正三品的右副都御史。
厥功至偉,一生清廉
王士琦乃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的進士,32歲入朝為官,在工部、兵部、地方均擔任過要職,和他的父親王宗沐一樣都是明代著名的軍事家,但其後人如何卻少有記載。王士琦任重慶太守時,曾單騎招撫了謀反的播州宣慰使,可見其口才之好,謀略之深。除此之外,他組織過的最為後世廣為人知的軍事行動便是帶兵赴朝鮮抵禦日寇。
眾所周知,明朝時中日之間時有衝突,尤其是在日本的豐臣秀吉掌握權勢後,他想要開拓疆土,拿下朝鮮,與當時的明朝對立。而當時的朝鮮歸附明王朝,加上朝鮮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得朝廷不得不派兵增援朝鮮。然而,當時的明朝卻因為皇帝的荒淫無度,不理朝政,加上不少官員腐敗,已經顯出頹勢,導致明軍在抵禦日本軍隊時,佔不到什麼優勢。
1597年,在豐臣秀吉再次入侵朝鮮時,王士琦任監軍,領命與總兵劉綎領兵奔赴朝鮮,協助兵部尚書邢玠抵禦日寇。戰鬥時,明朝軍隊進攻失利,有人提議退回全州,但王士琦意志堅定,竭力主戰,一怒之下想要將劉綎綁了,並說道,這一戰只能進不能退。
最終,總兵劉綎全力一戰,率部擊退倭寇,並將其圍困數日,而王士琦也親率兵馬斬殺倭寇數百人,奪回了失守的城池。此後,王士琦還與詐降的朝鮮官員裡應外合,燒了倭寇的彈藥庫,為其他與倭寇作戰的大明軍隊增加了取勝的機會。歷經艱難,大明取得了勝利,王士琦因此升了官,他的威名也留在了朝鮮。
抗倭成功之後,王士琦升遷,開始料理邊疆事務。他在任的那段時間裡,大明的北疆頗為太平,少有戰事,百姓安居樂業。這其中少不了王士琦的殫精竭慮,最後他升為右副都御史。他在晚年積勞成疾,死在了這片他傾注心血的地方。古人講究落葉歸根,所以王士琦去世後被移回老家臨海安葬,按照古代的規矩應是他的兒子扶棺回鄉。
觀其一生,王士琦身居要位,但也遠離政治中心,幸得他忠心耿耿,頗有才能,才得以壽終正寢。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他一生清廉,從未瀆職收受賄賂,死後也未曾大葬,僅有一口樸素的棺材。正因如此,當臨海這座墓葬被認為是王士琦墓時,很多人存有爭議,但專家仔細翻閱史料之後,最終確定了這就是王士琦墓。可是清廉一生的王士琦,為何會有如此厚重的隨葬品?
舊事重提,死後追賞
王士琦墓中的107件隨葬品中,經鑑定有22件國家一級文物,包括束髮金冠、人形管狀金扒耳、金帶板等金器,可以說工藝精湛,價值不菲,現均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不過也幸好是在和平年代被發現的,否則恐怕早已失去蹤影。
之前人民疑惑的便是,向來以清廉著稱的王士琦,他的墓中為何會有這般價值連城的寶物。《臨海縣誌》和《明熹宗實錄》中均有這樣的記載,原來皇帝感念王士琦在多次戰爭中立下的功勞,又勤勤懇懇治理邊疆,聽聞王士琦墓十分簡陋,故而頒佈指令,讓禮部重修王士琦墓。
在明熹宗的命令下,王士琦的墓中這才增加了一堆金銀玉器,都是他生前不捨得用的東西,有的還是皇家御用。據史料以及發掘情況還原,文物專家認為,墓前還建了座了御賜石亭,以表聖上恩德,另外還有石人、石馬、石虎、石羊像各一對立於墓前的通道上。
只是再怎麼追賞,人卻已經不在了。王士琦活了67年,作出了那番成績,足以成為英雄。他甚至比大明的大多數皇帝都要長壽,所以說以什麼樣的規格下葬,對於王士琦而言並沒有什麼意義,不過大多數時候,身後的嘉賞是做給活人看的。
上世紀,他的墓被髮掘後,王士琦此人又重新進入到人們的視野,他的過往被發現,他的功績被歌頌,他的生平被考究,他的墓被搶救後人們又在此基礎上還原了他的墓葬,以供後人瞻仰。
結語
廣大人民在發現寶物這件事上往往能發揮巨大的作用,埋藏於地下的東西常常因人們的勞作而重現於世,進而寶物背後的故事也被人發掘。明朝王士琦墓就是如此,它很幸運地沒有被盜墓者光顧,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才被發現。要不是村民上山採石頭蓋豬圈,一下子刨出明朝古墓,可能就不會發現這107件寶物。
中國歷史上那麼多有影響力的人物,或許王士琦並排不上號,但也不妨礙他為後人所敬仰。在他六十幾年的人生裡,他燦爛而無畏地活著,早已處於令人仰望的地位。他為人清廉,率領明朝軍隊血戰日寇,已經是國家英雄,民族英雄,就連皇帝都為其重建墓穴,添置價值連城的隨葬品,足以見得王士琦的貢獻多麼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