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偏安於河北博物院文物庫房展櫃一隅,一張薄紙,毫不起眼,卻又重若千鈞。它,見證著戰火烽煙裡的軍民魚水深情,記載著普通百姓在艱難歲月中的堅韌與偉大、付出和犧牲。
贈給熱河省興隆縣無人區代表霍司氏同志的獎狀。
它屬於一級文物,長35.8釐米、寬24釐米。右側為“贈給熱河省興隆縣無人區代表霍司氏同志”。中部用毛筆自右至左豎行書寫“把我們對敵鬥爭不屈不撓的偉大精神,貫徹到生產中去,領導無人區的廣大人民實行生產致富建設新家園”。左側落款為“中國共產黨熱河省執行委員會、熱河省政府、中國人民解放軍熱河省軍區”“中華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三月□日”。
這張獎狀的主人是興隆縣半壁山公社米子地大隊槐木林小隊霍大娘,這當是她一生中最值得驕傲的寶貝吧。霍大娘,原名司桂林,丈夫姓霍,所以稱為霍司氏。獎狀頒發於1949年3月,正值新中國成立前夕,百廢待興,百業待舉。獎狀是熱河省政府用以表彰霍大娘帶領大家生產致富建設新家園的,但獎狀中提及的“無人區”“對敵鬥爭不屈不撓的偉大精神”卻是對那段艱辛抗戰歲月的真實反映。
興隆縣在當時屬於熱河省。熱河是中國舊行政區劃名稱,省會設在承德,管轄區域在今天的河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交界一帶。1933年3月,日軍佔領熱河省,把它納入偽滿洲國進行殖民統治。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日軍對我根據地多次大“掃蕩”,“無人區”就是這一背景下的產物。
熱河省是日寇製造無人區的重點地區,而興隆縣是重點中的重點。不少百姓為了躲避日軍,生活在深山中。1944年日軍對霍大娘所在的半壁山進行大掃蕩,多少同胞慘遭奴役、關押、殺害。面對日寇的瘋狂,八路軍和游擊隊克服前所未有的困難,不屈不撓地在廣大無人區堅持鬥爭。艱難的環境,嚇不倒信仰堅定的人;殘酷的暴行,更密切了人民群眾與八路軍牢不可破的魚水關係。軍民一心,同仇敵愾。
兩個鐵水桶,一個葫蘆瓢,兩隻破碗……在河北博物院“抗日烽火 英雄河北”展廳的一組展櫃前,博物院陳列研究部的蔣飛飛端詳著這幾件看似普通的展品說:“可別小瞧它們,這是霍大娘給八路軍送水送飯的鐵水桶、葫蘆水瓢,那是興隆縣無人區對敵鬥爭時張振常自制使用的木碗。這些文物正是軍民一心、不屈不撓對敵鬥爭歲月的見證。張振常當時任游擊隊小組長,他的父母、妻兒等7人,在集家並村中被日軍用刺刀挑死,存活下來的三兄弟在無人區堅持同日寇鬥爭,鍋被摔成兩半就用一半做飯,瓷碗被摔碎就自制木碗吃飯。在遊擊作戰中,三兄弟曾用自制地雷炸燬了敵人的汽車。1943年興隆縣無人區的張翠屏,冒著即將分娩的危險,翻山越嶺,親自帶路,幫助司令員李運昌等296名八路軍突破敵人包圍圈,最終在冰天雪地中產下了孩子……”
熬過最艱難的歲月,盼來了勝利的曙光。1945年八路軍對日軍發動反攻,無人區人民重新獲得了自由。時光再次回到1949年3月,這一天,天氣晴朗,霍大娘光榮地站在領獎臺上,臺下是歡慶熱鬧的人群。籠罩在人們心中的陰霾都已散去,一種嶄新的生活即將到來。霍大娘高高舉起獎狀,她知道,自己所獲得的這份榮耀,以及這銘刻著時光的印痕將長久地留在後人心中。 (河北日報記者 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