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東亞戰場上,日本人犯下了滔天罪行,侵略了東亞及東南亞幾乎所有的國家。在這場戰爭中,最臭名昭著的“劊子手”當屬日軍第18師團,從淞滬會戰到南京大屠殺再到東南亞的叢林惡魔,這隻軍團一路行進留下了罄竹難書的滔天罪惡。
那麼,這隻軍團究竟是怎樣的存在?又是如何覆滅的呢?
“菊與刀”
日本第18師團最初代號為:菊,1925年日本軍部取消了其番號,而後在侵略中國的戰爭時重新組建,也就是從這時起,這支代號“菊”的部隊揮舞起了屠殺的“鐮刀”。
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從東北一路向南進發的關東軍在迅速佔領北方大片領土後,開始遭到了中國人民的頑強抵抗,難以繼續行進。基於速亡中國的企圖,日本決定重新組建18師團,登陸上海徹底佔領中國南方,淞滬會戰就此打響。
淞滬會戰開始,國民政府投入了超過80萬兵力到前線陣地當中,日軍同樣將作戰主力調動到了上海地區,雙方開始了一場“絞肉機”式的戰鬥。由於戰鬥力的差距,國民政府很快落到下風,為了緩解正面戰場的壓力,不得不將杭州灣地區的駐軍調動到了前線參與戰鬥。
誰都沒有想到,這個調動給了18師團趁虛而入的機會。這支代號“菊”的18師團從國軍後方登陸殺出,徹底切斷了國軍前線的補給,淞滬會戰就此以日軍勝利結束。18師團經此一戰,也徹底打響了名氣,從此一路南下不斷犯下滔天罪行。
在中國戰場上,18師團從上海出發進攻蕪湖、南京,攻佔城市之後,立刻開始全城屠殺。大量戰鬥機、火炮直接攻擊無辜百姓,在南京有組織、有預謀地進行了長達42天的屠殺,屠殺手段的血腥程度令人髮指,幾十萬無辜百姓的死亡給中國人留下了永遠的傷痕。
那麼為什麼80萬國軍卻抵擋不住18師團的進攻呢?僅從戰鬥力上講,為什麼18師團可以在中國戰場屢戰屢勝?
首先必須要承認的是,從作戰能力上,18師團計程車兵戰鬥能力確實非常出色。18軍團在重組之時,其最大的目的就是為了應對中國戰場和日後入侵東南亞作準備,所以士兵選拔中都挑選了接受過軍事訓練計程車官和有戰鬥經驗的退役士兵。這保證了師團人員上有較高的軍事素養。
從武器配備上,每個士兵都是武裝到牙齒的戰鬥機器,日本砸下重金為這支師團提供所有的輕重武器裝備,保證其強悍的戰鬥力。
同時,在長期“軍國主義”思想的洗腦下,士兵可以忘記生死,更不顧最基本的人性道德,只在乎戰鬥勝利,這也是為什麼這支師團才進行各項屠殺活動中竟毫無心理負擔。
從另一方面來看,上海作為出海口,地形上三面環海,陸地部分又多是灘塗,很難修建堅固的防禦工事,真正的保護應該在海上進行有效阻截打擊,如果戰鬥已經進行到反登陸保衛戰階段,那可以說已經失敗了一大半。當時的中國海上軍事實力完全無法同日本相比較,所以這場戰鬥的失敗也是可以預見的。
“叢林惡魔”
隨著日本侵略戰爭進一步發展,太平洋戰爭也全面爆發,戰爭擴大到了東南亞地區。為了爭取到馬六甲海峽的戰略要地,18軍團重新披掛上陣向馬來半島進發。
抵達馬來半島後的18師團迅速開始了戰鬥部署,強大的機械化部隊在僅僅2個月的時間裡,橫掃整個馬來半島,原本屬於英軍的殖民地瞬間淪為了日本統治之下。
之後,18師團長驅直入攻下了重要的交通樞紐新加坡,徹底切斷了盟軍海上運輸線路,給盟軍幫助東亞地區戰鬥帶來了巨大麻煩。在馬來半島的成功刺激著日本兵好戰的血液,繼續北上攻擊緬甸,在東南亞雨林遍佈的地區,這支師團就好像“叢林猛虎”一般不可抵擋。
極短的時間內,18師團攻佔了緬甸地區,至此整個東南亞基本都落入了日本控制之中。因為緬甸地區的淪陷,中國戰場上的作戰局勢也發生了巨大改變。
要知道,在中國抗日戰場上滇緬運輸線是外國支援中國的重要通道,在東部沿海全面失守、北方徹底淪陷、西部交通不便情況下,外部想要給中國提供援助,必須經過東南亞的運輸線路,滇緬運輸線就是最重要的要道。
如果繼續讓日本佔領緬甸,那整個東亞的反侵略戰爭局面將徹底改變,必須要重新反攻奪回緬甸地區。可駐守在緬甸北部,戰鬥力兇悍的日本18師團又豈是泛泛之輩,第一次赴緬作戰的中國遠征軍就見識到了這“叢林惡魔”的恐怖。
中國遠征軍在第一次緬甸戰役中,和英軍協同一起進入緬甸地區。可在兩國軍隊戰鬥中卻是截然不同的作戰方針。中國遠征軍敢打敢拼,在戰鬥初期奪得了大小戰鬥多次勝利,在東線取得了不錯的戰鬥成果。而西線的英國人只想堅守地區,只要不讓日本人進入自己的殖民地印度就心滿意足,所以駐守防線一退再退,直到西線徹底送到日本人手中。西線的崩盤給了日本人喘息的機會,18師團瞬間從西線迂迴到東線後方,切斷了遠征軍的補給。中國遠征軍不得不從崇山峻嶺中撤退,重新制定作戰計劃。
最終,第一次緬甸戰役使中國遠征軍付出了7萬人傷亡的代價。經過了這一戰,日本18師團氣焰更加囂張,對中國軍隊更是不屑一顧,這也為第二次緬甸戰役中18師團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叢林之狐”滅“猛虎”
東線遠征軍的失敗極大了刺激了每個中國人的復仇之心,面對18師團在東亞犯下的暴行,中國遠征軍絕不會輕易妥協放棄,第二次緬甸戰役就此打響。
1943年,由號稱“叢林之狐”的孫立人指揮,重新整編經過第一次緬甸戰役失利計程車兵,建立新38師開始反攻戰役。
那麼這個孫立人是何許人也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個戰場上爆發了慘烈戰鬥的同時也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指揮將領和軍事奇才。因為當時中國的國際地位低,中國將領受到的關注也十分有限,可即便在這種情況下,孫立人依然得到的世界軍事界的肯定。
畢業於清華大學和弗吉尼亞軍事學院的孫立人,在進入行伍之前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有不錯的戰術理論水平。在進入軍隊之後,為了提高隊伍戰鬥力,他結合中國人的體質和西方的部隊訓練方法,創立了“孫氏操典”訓練部隊。
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淞滬會戰身負重傷,傷愈後又迅速投入到武漢保衛戰之中,在戰鬥中積累的豐富的指揮經驗。同時,多次與日軍18師團的交手,也讓他更加知道日軍18師團的作戰習慣。這次赴緬作戰就是他一雪前恥,為中國同胞報仇的最好時機。
不光是作為統帥的孫立人,第一次失利也給士兵帶來了巨大的恥辱。家國之痛的血海深仇激勵著這支部隊,在作戰中終於爆發了驚人的戰鬥力。
在幾個月的浴血作戰之後,新38師力克於邦和孟關兩個地區,準備繼續向日軍18師團所在的瓦魯班地區進發。一場復仇的血戰就此展開。
作戰剛一開始,作為同盟軍總參謀長的美國人史威迪就出現了重大判斷失誤。狡猾的18師團為了轉移盟軍視線,在頻繁的兵力調動中偷偷轉移了主力部狡猾的18師團為了轉移盟軍視線,在頻繁的兵力隊,而總指揮部卻並不知道這一情況,戰鬥開始後,大量炮火覆蓋卻只打擊了18師團小部分軍隊,主力部隊已經悄悄對中國遠征軍形成了包圍之勢。
面對如此不利的局面,中國遠征軍爆發了極大的戰鬥意志和戰鬥實力。第一次緬甸戰役中撤退的經歷刺激著每一個戰士的內心,在緬甸的叢林裡,遠征軍開始了一波波頑強的突圍戰鬥。
“叢林之狐”孫立人看到戰局發生的變化之後,立刻改變了原有的戰鬥部署,派遣新38師火速支援被包圍的部隊。在日軍潮水般進攻下堅持了半個多月計程車兵終於迎來了支援,裡應外合之下,不可一世的日軍18師團被徹底打退。
之後,新38師乘勝追擊將日軍趕入了胡康河谷。在河谷自知走向末路的日軍18師團,剛準備進行“玉碎衝鋒”的“傳統藝能”,密集的炸彈就落在了日軍身旁,憤怒的遠征軍隨著衝鋒號的響起,殺入陣中徹底擊垮了敵軍。
經此一役,“叢林惡魔”18師團不可戰勝的神話,被中國人打破。這個在東亞戰場上屢屢造成慘絕人倫慘案的“劊子手”,終於得到了正義的制裁。
但他們犯下的罪行絕不是他們被消滅就可以贖罪的,幾十萬無辜百姓的冤魂不會放過他們,他們的所作所為永遠都將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受人唾棄。
過往的歷史雖然已經隨風而逝,誰都無法改變那些慘痛的經歷,抗日戰爭的民族之殤,始終告誡著後人:落後就要捱打,發展才能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