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我和男朋友去了貝加爾湖。
秋夜的湖畔空氣清朗,抬頭就能看到漫天繁星。我仰著頭尋找仙后座和飛馬座的芳蹤,毫無預兆地,一陣劇烈頭痛突然襲來——這種頭痛和血管跳動的頻率一致,並均勻分佈在大半個頭部。
貝加爾湖秋季的星空丨作者供圖
我“哎呀”一聲,趕緊低頭。沒過一會兒,疼痛就消失了。
之後的幾年裡,類似的疼痛不時困擾著我,每當我做一些特定動作就會發作,比如:抬頭太久、伏案時間過長、游泳時抬頭換氣、做貓式伸展、便便太用力......最痛的時候,我會忍不住輕哼出聲。
但疼痛持續的時間很短,幾秒到十幾秒後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因為我本來就確診過偏頭痛,所以想著“不就是頭痛而已嗎”,一直沒有當回事兒。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頭痛越來越頻繁了。
難道是頸椎病的鍋?
我有時候會想,為什麼這種奇怪的頭痛近兩年發作次數越來越多?除了偏頭痛的原因,我自己推測:應該是頸椎病的鍋。
我的工作性質需要大量的閱讀和寫作,伏案時間比別的小白領更長,而每當忙碌或工作時間太長時,頭痛都會加重。我看過一些關於頸椎病的科普文章,像我這種長期保持低頭姿勢的情況,頸椎病不找我找誰呢!
奇怪的是,我拍過兩次頸椎CT,醫生都說看不出來問題。
現代醫學沒幫上忙,我就開始給自己開“處方”。這幾年裡,我去過理療店做肩頸按摩,也買了一些頸椎護理用品,但體驗都很一般。按摩的時候很舒服,但一下按摩臺,頭痛就會捲土重來。
我去年還咬咬牙買了一個號稱“小貴,但好用”的頸椎枕,用過之後頭痛反而更加嚴重了,只能忍痛把它轉贈給了朋友。
今年4月和朋友約好去旅遊,明明應該是放鬆的假期,但我卻感受到了比以往更強烈的疼痛,並且不仰頭時也會有持續的痛感,不僅一整天都感到昏昏沉沉的,躺在床上甚至還會眩暈……
事情越來越嚴重了。我突然意識到,這好像不是頸椎病吧?
腦子裡長了個“雞蛋”
認清形勢、放棄幻想,我還是得去正經掛個號。
我先在網路上進行問診,醫生建議我掛神經內科。到了醫院,在向大夫描述病情的時候,我還為自己的“小題大作”感到慚愧:說到底,也只是一點點頭疼吧,應該沒什麼大不了的。
但大夫遠比我謹慎,給我開了頭部磁共振檢查,結果狠狠打了我這張寫滿漫不經心的臉:
“檢查所見:小腦幕左旁見類圓形腫塊,約55毫米×50毫米×45毫米。”
“診斷意見:佔位性病變,腦膜瘤?”
大夫瞅了一眼就說:“這個不是我們神經內科的範疇,你趕緊去掛腦外科吧。”末了,又溫和地補充:“應該是隻能手術治療了,你做下心理準備。”
Whaaat?完全沒有心理準備的我,問出了電視劇裡的經典臺詞:
“醫生,會不會是誤診?”
醫生氣笑了,對著片子一通比劃:片子上這麼明顯一個東西,怎麼可能弄錯?你只是不願意接受現實罷了。
一語驚醒夢中人。
氣氛有點尷尬,我沉默一會兒之後又顫抖著地問出了下一個問題:手術的話,有沒有可能微創……
醫生再次氣笑:你自己想想,5釐米的瘤子有雞蛋那麼大,微創怎麼可能拿得出來?
行吧,我整理了一下被自己撓得亂七八糟的頭髮,走出了醫院大門。
頭顱核磁檢查影象:小腦幕左旁見類圓形腫塊丨作者供圖
“自作孽,不可活”
回家之後,我在網路上一頓搜尋“腦膜瘤”,結合醫生的解釋,得出瞭如下結論:
1. 我腦子裡的這顆“蛋”雖然個頭大,但良性機率很大。如果完全切除,基本不會復發;
2. 我的這顆“蛋”位置在小腦,切除難度相比別的部位要大一點,但基本還是“簡單”模式;
3. 雖然我目前症狀不重,但因為該“蛋”太大,已經壓迫了腦室,影響了腦脊液迴圈,使我腦子裡出現了腦積水,應該儘快切除,以免引起頭痛之外更大的問題,比如腦疝等,甚至危及到生命。
後來我才慢慢意識到,身體早就給了我關於疾病的訊號,但遲鈍的我一直沒有接收到。
其實,因為一抬頭就發作的頭疼,我已經放棄了很多愛好:裸眼觀星(抬頭)、拼積木(低頭)、游泳(抬頭換氣),就連“開合跳”和“高抬腿”這些基本的有氧運動動作,我也做不了。
但作為多年偏頭痛患者,我習慣了頭痛,總覺得 “沒必要小題大做”,男朋友催了幾次,也沒能把我催去醫院檢查。
再比如,半年前我就感到有時眼睛聚焦困難、視物不清。但當時的我總以為是近視手術後沒有完全恢復,去眼科做眼底檢查的時候,有段時間醫生說我有視乳頭水腫,提示顱壓太高,這導致了部分視神經萎縮,但我沒有進一步做檢查去明確顱壓高的原因。其實,顱壓升高正是因為我腦子裡這顆大“蛋”的存在,視力和頭痛是有關聯的。但這些身體發出的警報都被我忽略了。
唉,自作孽不可活。千怪萬怪,還是自己對健康的重視程度太低了。
開顱後傷口疼痛,我只能坐著睡覺
手術來得猝不及防。但還好,公司領導非常寬容,爽快批假讓我安心治病;爸爸媽媽也從家來了北京,準備照顧術後的我。五一後的第二個工作日,我終於躺上了手術檯。
手術室護士往我身上貼滿了各種監測用的電極貼,順便給我的腳背來了一針。我聽她們說著待會要給我變換體位,還沒來得及提出“要不然我自己挪”,就陷入了沉沉的睡眠。
關於這一天的記憶戛然而止,只剩幾個模糊的片段:病床上掛著的輸血袋、被抬上CT檢查床、媽媽握著我的手……
後來我才知道,在腦膜瘤手術中,我這臺算“工程浩大”。手術整整進行了七個半小時,從上午八點持續到了下午三點半;而且,因為腦膜瘤臨近的靜脈竇破裂,我總共失掉了1400毫升血。
我再次有連續的意識時,已經是術後第一天的凌晨。相較於後腦勺的鈍痛,喉嚨強烈的燒灼感更讓人無法忍受。等到能喝水的時候,我一口氣幹掉了300毫升水,但喉嚨卻依舊疼痛。護士說,這應該跟我上呼吸機時間長有關係,喉嚨受到了損傷。
過了幾天,我的喉嚨有些好轉,傷口的疼痛也越來越清晰。因為手術的創口在後腦勺,所以躺著睡覺是不行了,而側臥也會壓到傷口,我只能坐在病床旁的陪護椅上打盹兒。沒想到,醫生聽說後反而向我道喜:這是恢復的表現,感官變得越來越敏銳了!
……也不知道該喜還是該愁。
不過,現代醫學的高明程度也開了我的眼界:本來以為開顱手術的恢復很困難,但其實術後第一天就可以被護工阿姨扶著下地行走;第二天,我已經單手拿勺,笨拙但獨立地吃起了普通餐食。
雖然離完全自理還很遙遠,但恢復速度之快,遠遠超出了想象。
疫情期間病房不能陪護和探視,甚至不讓帶手機,男朋友給我送了一些家裡狗狗的照片來解悶。
手術10天后,我終於出院了。
用來解悶的家裡狗狗照片丨作者供圖
“禿”如其來的我,被囑咐不要長胖太多
出院小結上,醫生除了囑咐我全休三個月,還加了一句:建議放療科就診。
腦膜瘤以良性多見,而且我又是完全切除,為什麼還要去放療科?
原來,腦膜瘤分為WHO I/II/III級,I級是完全良性,全切後基本不會復發;II級叫“非典型性”,有一定的復發可能,標準II級復發機率高達50%;III級則是惡性。
我腦子裡的這顆“蛋”,活檢後被歸為“WHO I-II級”,雖然沒到II級的標準,但比I級稍高。主治醫生建議手術後放療,降低復發的可能。但醫生也同時提示,我這種完全切除的情況,放療作用並不會很大。
聊勝於無,總好過再開一次顱吧!於是,時隔一個半月,我又開始了放療的漫漫長路。
我需要再剃一次頭,然後做檢查、確定診療方案、做模擬定位,之後每天同一時間來到醫院,躺在小硬床上,被看不見的射線“照”5分鐘。
放療時,這個熱塑定位膜將我的頭緊緊箍在治療臺上。醫生特意囑咐:不要長胖太多,不然就帶不上頭套了……
傳說中放療所帶來的的頭暈、噁心、嘔吐,我有幸都沒體驗到。“禿如其來”是唯一的煩惱——放療差不多15次之後,我的後腦勺均勻地禿了一大塊。
手術切口上長了“痘痘”
本來我以為事情可以平穩地度過,悲劇卻來得悄無聲息:在第22次放療後,已經升級為老公的男朋友給我清洗傷口,意外發現傷口處有破潰,裡面不僅滲出黃色的透明液體,還能擠出白色、類似皮脂分泌物一樣的東西。
就像一顆痘痘。
放療科醫生們看到這顆“痘痘”,面色紛紛凝重了起來。我這才知道,那不是顆普通的痘痘,而是傷口“液化”。
術後切口脂肪液化,指的是切口處脂肪發生無菌性壞死,從固態變成黃色的滲液流出,有時候會再次凝固成白色。
這種情況常出現於剖宮產手術,因為切口在小肚子上,脂肪比較多。至於為什麼我的頭皮會這樣……醫生說,只能歸結於體質原因了。
唉,都是命。
這不是什麼嚴重的毛病,但會延緩傷口癒合的速度,可能要一兩個月。這也沒什麼治療方法,只能及時排空滲液並消毒,等待其自行癒合。
更麻煩的是,頭皮緊貼著顱骨,醫生說,如果無菌性液化演變為有菌感染,就可能導致顱骨壞死,要換顱骨……
這個前景聽起來過於“驚悚”,把我的心嚇得拔涼拔涼的,也提醒了我不要太樂觀,還是收起大病初癒後到處浪的心,繼續養吧!
目前,離我發現液化已經過去了一個月,更糟的事情沒有發生,但液化的地方依然沒有完全癒合——唉,醫生誠不我欺也。
問題雖然沒好徹底,日子還是要過。我已經逐漸恢復了工作,也決定要用更積極和放鬆的心態來面對生活。
這裡也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提示大家,千萬不要忽視身體釋放的疾病訊號,抱著積極的心態檢查和就診,別給自己亂診斷啦。
醫生點評
曲志釗 |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腦膜瘤是中樞神經系統最常見的原發性腫瘤,通常由蛛網膜細胞組成。腦膜瘤大多數位於腦實質外,中老年人好發,女性要多於男性。
患者的臨床表現取決於腫瘤位置和大小。很多小的腦膜瘤並不持續生長,也不引起神經系統症狀,可能只會在檢查時無意間被發現。有些腦膜瘤會逐漸長大,侵佔顱內有限空間,擠壓正常的腦組織,產生佔位效應,導致顱內壓升高,引起頭痛。除此之外,如果瘤體壓迫了大腦皮層,還可能出現癲癇發作以及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如視覺異常、進行性肢體無力及精神狀態改變等。
在本文中,作者的腫瘤位於左側小腦幕,這個部位的腫瘤症狀一般以佔位效應為主,還可能壓迫腦室出口,造成腦積水。一開始作者的腫瘤體積較小,所以症狀輕微,但隨著它越長越大,佔位效應逐漸明顯,導致頭痛越來越嚴重,還出現了視物模糊。雖然作者在一開始耽誤了治療,不過幸好後來意識到了症狀的異常,及時就診,沒有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病因上,目前認為,電離輻射是腦膜瘤的危險因素,但其劑量與腫瘤發生沒有明確的關係。而頭部外傷、吸菸、使用手機等因素,目前沒有被研究證實與腦膜瘤的發生有關。
頭顱核磁共振檢查是腦膜瘤影像學診斷的標準方式,對無法做核磁的患者,可使用CT檢查替代。通常核磁共振檢查可確診腦膜瘤,但若要明確其病理分級或生長潛力,則需要依靠病理活檢。
腦膜瘤的病理型別以良性多見,切除後復發可能性小。而惡性腫瘤具有侵襲性生長模式,複發率高,最為少見。
治療上,對無症狀或長時間不生長的腦膜瘤,可以暫不處理,定期影像隨診。但對於正在生長或引起症狀的腦膜瘤,應最大程度的安全切除瘤體。但能否實現腫瘤的完全切除受到許多因素的限制,包括腫瘤部位、是否臨近重要組織等。如果腫瘤貼近硬腦膜靜脈竇、動脈、腦神經和周圍重要功能區,則會對手術方法和切除範圍有一定限制。除此之外,若患者有影響手術和麻醉安全性的因素,則未必適宜接受手術。所以並不是所有腦膜瘤都可以實現完全切除的。
如果考慮為惡性腫瘤,或良性腫瘤在手術中未能被完全切除,術後一般會以放射治療減少復發機率。
最後奉勸大家,如有身體不適,一定要早就診,早治療,不要自我診斷。
個人經歷分享不構成診療建議,不能取代醫生對特定患者的個體化判斷,如有就診需要請前往正規醫院。
作者:喜旺
編輯:紫衣
本文來自果殼病人(ID:health_guokr),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有需要請聯絡[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