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義時候,他只是警衛江西大旅社的一名新兵,在創立井岡山根據地和第一次反“圍剿”時,他三年連升五級,由班長到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師長,從活捉張輝瓚,到擔任抗日先遣隊參謀長,一切關於他的歷史都在告訴我們,他粟裕以後肯定會名聞天下。
抗日戰爭時期,粟裕的軍事才能嶄露頭角。從1938年衛崗之戰到1942年,短短五年時間裡,粟裕率領新四軍第一師在長江南北,大小戰鬥5000餘次,傷俘、擊斃日偽高達10萬人之多,當時時任華中局書記的劉少奇評價他“在抗戰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勞,在我軍中以第一師部隊作戰最多,戰果最大”。
解放戰爭期間,更是大放異彩。華東戰場上甚至讓蔣介石夜不能寐。大決戰中,他七戰七捷,戰魯南,定萊蕪,搏殺孟良崮,全殲老蔣王牌主力七十四師,打豫東,取濟南,兵出隴海殲滅黃伯韜,陳毅評價他“粟裕將軍的戰役指揮,一貫保持其常勝記錄,愈戰愈奇,愈打愈妙”。
劉伯承說:粟裕將軍百戰百勝;林彪說:粟裕盡打神仙戰。
天下人知道了這位著名的常勝將軍——粟裕。
時隔81年,我們今天能從不少文藝作品、影視宣傳上了解到關於粟裕將軍的許多戰役,但就1940年的黃橋決戰,以7千兵力戰韓德勤的11萬大軍,這場戰爭奇蹟相信很多人知之甚少,怎麼就不到十分之一兵力卻大勝對手?因為什麼要戰?如何戰?這次戰役怎麼就成了當時全國人的焦點?我們今天就來詳細介紹粟大將軍的這次光輝事蹟。
1、為何戰?
1940年9月底,在蘇北的指揮所裡,正在醞釀著一次反摩擦戰役。
江南一帶本是陳毅打下的天下,國民黨將領卻是不顧國共合作,期間令冷欣帶兵去到新四軍所在地進行排擠、摩擦,把我軍地盤割據成互不聯絡的好幾塊。其實,早在此之前,江東蘇魯皖遊擊總指揮李明揚、副指揮李長江因為打了郭村,害怕國民黨韓德勤乘虛而入,願意邀請新四軍進駐江北,這樣,陳毅就把葉飛的老六團放過了江北和管文蔚合成挺縱,屯兵泰州四郊,然而韓德勤要挾雙李要實行反共,不讓新四軍立足。
黃橋屬泰興縣管轄,是一個因燒餅出名的小鎮,它地處泰興、泰縣、靖江、如皋四縣中心,此地駐軍,有利於我軍向如皋、南通、海門、啟東的敵佔區發展,向北與八路軍可以打通聯絡,向南可與江南部隊接應,掌握長江通道;軍事角度上來說,掌握黃橋,既能切斷韓德勤和江南冷欣部的聯絡,又能與日寇接壤,利於抗日,提高我軍知名度,減少與國民黨的摩擦藉口。
黃橋到底要不要打?不打,李明揚、李長江二人會認為新四軍軟弱,到時候和韓德勤部來個前後夾擊;不打,新四軍無法出兵江北抗日,甚至關係共產黨在江北立足,“打!就在黃橋打!”陳毅最後下定決心,拍板定案,運籌帷幄給到了粟裕。
2、如何打?
陳毅的決定,引起了蘇北地區重大的關係變化。當然韓德勤也暴跳如雷,發誓要讓陳毅“到長江去喝水”。
韓德勤是顧祝同第三戰區管轄下的蘇魯皖戰區總指揮官,又是江蘇省主席,身兼第二十四集團軍總司令和江蘇保安司令、國民黨中央委員。江蘇省地方保安部隊也由他管轄,屬於江蘇黨政軍民一手抓。更重要的,他是蔣介石的嫡系,曾當過蔣軍主力五十二師師長和國民黨中央軍委會辦公廳主任。
他的重要軍事支撐有兩個,一個是正規軍八十九軍軍長—中將李守維;另一個是獨立六旅旅長——中將翁達。這兩個軍事支柱附屬著10個保安旅,兵力達到7萬;包括蘇魯皖總部泰州的李明揚、李長江二人部署下的9個縱隊,達到3萬人;此外還有宋子文、孔祥熙的稅警團,兵力達到1萬有餘,所以擁有11萬兵力的韓德勤號稱“老子天下第二”。
所以陳毅和粟裕二人商量出來的對敵方針是“滅敵、聯李、反韓”。其實這也是江東二李所願意看到的,即不在自己地盤打仗,又能坐山觀虎鬥。
陳毅負責統一戰線。
①李明揚把韓軍調動和韓軍作戰命令告訴了陳毅,並表示保證不向新四軍進攻。
②陳泰運把韓德勤的進攻命令密報陳毅,並表示遠離戰區,保證嚴守中立。
③黃橋周圍的保安旅,接受新四軍派去的聯絡員,隨時向新四軍輸送情報。
④其他中立部隊保證中立。
粟裕負責排兵佈陣。
新四軍僅有7千兵馬,而韓德勤有11萬之眾,這一仗怎麼打?決戰方案怎麼出?
戰前,粟裕把黃橋地圖“熟背”於心,更是實地勘察。原來黃橋以北三十多里,是密集的河網,再北便是寬且深的運河,能通往黃橋的只有一條偏北的旱路。橋樑多、道路窄、通路少,對韓德勤的山炮非常不利;況且黃橋此地小幅度起伏明顯,有溝有坎,田地裡高粱半割半留,玉米尚未成熟,是伏兵的絕佳環境。
終於粟裕拿出了決勝奇招:以黃橋為中心,誘敵深入,各個擊破。
據得到訊息,此次韓德勤大舉進攻黃橋鎮,共組織了三路大軍:右路為江東二李賀陳泰運的部隊,主要任務是掩護中路軍進攻;左路為五個保安旅,任務是攻擊黃橋東南,牽制新四軍防禦力量;而中路負責進攻,其中中路軍又分為三路,左翼為八十九軍的三十師,進攻黃橋東面;右翼為獨立六旅,進攻黃橋東面;中路為八十九軍軍長李守維親率的七師及軍部直屬隊和炮兵團,進攻黃橋東北。
左中右三路共計26個團兵力,其他人等在蘇北封鎖長江,截住新四軍潰逃江南路線
所以我軍部署:
一、不再選擇地方部隊或者游擊隊擔任誘敵深入,而是使用主力團部隊。
團分兩營,以遊擊方式分散阻擊,迫使韓德勤主力過早地投入攻擊;防禦同時,派出另一個營在後防騷擾,致使地方不能放鬆進攻,且給堅守黃橋的部隊拖延時間,不至於同時收到兩三路韓軍攻擊
二、必須一直把韓軍引到黃橋鎮附近幾里的地方(有高粱地、玉米地,適合伏兵),便於長隊伍連頭帶尾一起包圍。
三、極少數兵力堅守韓德勤集中攻擊的黃橋鎮,而三分之二的力量作為突擊力量。
四、選擇只有三千人,號稱“梅蘭芳部隊”的花架子獨立六旅作為首殲物件。一則它雖是作為韓德勤的主力,但是好打;二則獨立六旅裝備精良,把它首殲能極大削弱韓軍士氣,提高我軍威懾,還能對中立派有一個震懾作用。
黃橋決戰真正考驗粟裕的時刻來了!
3、打
1940年10月1日,韓德勤下達進攻命令,黃橋決戰正式打響了。
延安中共中央領袖們對於此戰焦慮不安;雲嶺的項英更是嘆氣“老本都要賠光了”;重慶方面老蔣高興萬分,深信韓德勤要為黨國立下大功;上饒的顧祝同更是高舉酒杯,慶祝把新四軍趕進長江。而放眼眼下,江東二李緊緊守著電話機,甚至李長江派親侄子飛騎報告狀況;陳泰運在運鹽河專設聯絡點,轉報黃橋訊息;未參戰的保安旅也不斷打電話詢問;日偽據點頭目用望遠鏡觀戰;泰興日軍排除一部兵力到黃橋50裡地方觀戰,一處激戰,八方圍觀,這場戰役成為了敵、我、頑、奸都關注的全國性大事。
粟裕手下有三個縱隊,葉飛的一縱作為主攻力量,王必成的二縱要擔任遊擊、誘敵深入的任務,阻擊完成後還要和葉飛一縱作為主攻,陶勇的第三縱作為防守力量,堅守黃橋。
這對於陶勇所領的800多人是艱難的。不僅是因為他們打慣了游擊戰,欠缺陣地防守戰的經驗;更多的是韓軍主力提前進攻,孫啟仁的三十三師展開了四個團,何克謙的保安四旅兩個團勇猛的兵力強勢進攻。
陶勇下了死命令,誰丟了陣地,提頭來見。
10月4日上午,黃橋前沿工事以東三百米的小焦莊失守,到中午,黃橋以東的發電廠也失守。甚至一些地方,韓軍已突破了鎮邊的河溝,手榴彈扔上了黃橋鎮的城牆。陶勇艱難的陣地防守,硬是沒有請求增援,用他的話說,機動部隊還要留著進攻時擴大戰果呢。因為彼此間大家清楚,重頭戲在後面。
下午四時,獨立六旅前鋒到達黃橋以北五六里處。粟裕立即趕到北門,登上土城用望遠鏡裡觀察,獨立六旅以一路縱隊前進,兩人之間距離在一米半,3千多人將是八、九里長的隊伍。從高處看,獨立六旅的前鋒已達黃橋五里之地,後尾在高橋。已經進入了葉飛縱隊的設伏口袋。於是下令葉飛“出擊”。
葉飛領命出擊,他把一縱隊分為四部分,由四個方向直插向獨立六旅長隊,雖是突襲,可敵方仗著裝備精良,兩方展開了血戰,玉米地裡、道路旁、槍聲,喊殺聲,震耳欲聾,直到最後,罕見的白刃戰也開始了短兵相接,甚至有百姓拿著鋤頭、扁擔也參與了戰鬥中去,高喊“放下武器,回家種地”。
黃昏前,槍聲和喊殺聲聽不到了,戰鬥停止了,獨立六旅被全殲,不漏一人一馬,翁達自殺。
敵方負責主攻黃橋的李守維,被告知獨立六旅電臺失聯,馬上醒悟,粟裕是用主力迎戰翁達的六旅,這邊下令決定猛攻黃橋,孫啟仁的三十三師選擇集團衝鋒,用整營整營的兵力波浪式前湧,而陶勇“犯了老毛病”,不再單純防守,而是變成了防守反擊,把衣服一脫,拔出了日本指揮刀,高喊“同志們,跟我上”。
天黑了,黃橋還在巍然屹立。
第二天上午八時,消滅了獨立六旅的一縱插向東北方向,準備同二縱圍殲八十九軍李守維,恰巧行進到野屋基一點,遭遇到八十九軍軍部,於是有了活捉李守維的想法。
一縱是突襲,不過八十九軍軍部,槍多炮多,兩方主力展開了慘烈的決鬥,凡是致人死命的武器全用上了,大刀、長短槍、手榴彈等,甚至激烈時,登上房頂,拼刺刀七八次。這場戰鬥從早晨打到晚上,一直到半夜。二縱也參與了戰鬥,把李守維部包圍起來,“四面楚歌”,近兩萬人的部隊全軍覆沒。
當初李守維發誓“不進黃橋,不回興化”,最後卻是死在了泅渡逃命的河裡,活活淹死。
韓德勤逃亡興化。
4、常勝將軍
這一仗,我們在敵寇漢奸與頑固派的夾擊中,打出了威懾,給中立派指出了方向,最重要的是打開了蘇皖廣大敵後地區建立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局面。
戰後陳毅向愛國人士介紹粟裕“衛崗初試牛刀者,粟司令料事如神,將來必定會帷幄中原,他會使疑兵計、拖刀計,會殺回馬槍,他是新四軍中一員白袍小將,他才是真正的常勝將軍。粟裕司令必將載入史冊。山崩前不驚,地裂後不亂,大將風度。”
事後李明揚還好奇地討教粟裕,為什麼幾千人打起仗來像幾萬人,粟裕說這還要感謝他,因為他們與我軍有約,要緩慢行進,圍而不打,打也是假打,所以你們在西南方向湧來,我只是派了幾個伙伕警戒。說完後兩人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