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見”的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再次上了熱搜,這一次任老依舊帶著發人深思的話語出現。
9月14日深夜,就在蘋果推出iPhone 13的前夜,任正非在華為中央研究院開啟了創新先鋒座談,與晶片專家、研發人才、科學家等進行了深入的洽談。
任正非表明:“華為被美國打壓的這兩年裡,我們的人才招聘政策從未改變,甚至在工資、激勵、晉升上不減反加。”任正非回想起這兩年華為遭遇的困境,歸根到底都是因為人才隊伍不夠強大,沒有去全方位佈局產業鏈,才得以被別人盯上了。
所以在這次的座談會上,任正非多次提及了華為對於人才的重視與決心,會加大人才的引進以及培養創新。
因為在任正非看來,當前晶片“卡脖子”局面非常關鍵,我們需要面對的並不是單純地突圍而出,而是要從根本上擺脫以往那“造不如買”的思維,要從頭到尾走上100%國產化,才能夠讓更多的國產廠商走在全球化的路上不會被絆倒。
“在當下發展關鍵時刻,沒有足夠的人才在前面衝鋒,是不行的。我們在招聘人才的時候,不能過於強調專業,更不能挑三揀四,只要他足夠優秀,那麼我們就允許多元化地構築基礎,這也是為了避免單一發展,而重現昔日的弊端,我們要允許偏執狂的出現。”任正非語重心長訴說著。
不難看出,在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上,任老更是身體力行去執行。不管是華為百萬年薪招聘“天才少年”還是任老年近八旬依舊走遍大江南北的高校,只為了引進更多人才進駐華為。
畢竟他深知,在未來高科技競爭當中,人才是第一生產力。
而怎麼樣才能吸納更多的人才?錢!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任正非多次強調在人才的招聘和培養上,不能夠吝嗇,要敢於“放養”,儘管不是人才,只要錢給到位了,也會變成人才。
為何人才對於任正非來說如此重要?因為顛覆性創新需要人才來做革命!
在進入到顛覆性的創新技術當中,必然少不了人才的投入,想要突破別人幾十年乃至上半年的技術,就需要投入比別人更多的人才和資金,這是無可厚非的。儘管這過程中失敗了,那麼對於一家企業或者一個國家也是有價值的,畢竟培養了一批擁有“實戰經驗”的人才。
如今在晶片發展問題上,華為受到巨大阻力,有關美國的技術和裝置的廠商,都不允許跟華為合作,以至於華為一直處於“孤立無援”狀態。昔日那些國外供應商都紛紛遠離華為,甚至連臺積電都無法再為華為生產晶片,導致麒麟晶片成為了絕唱。
而華為海思雖然有著世界一流的晶片設計能力,但因為國內缺乏高階晶片製造能力,也是來到了“無用武之地”。
但壓力越大,動力越大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優勢”!
雖然海思已經逐漸掉出了全球前五的排名,但海思依舊沒有放棄,而是加大力度投入研發創新當中。不管是“斷臂自救”拋售榮耀,還是帶領國內眾多廠商走上研發道路,都能夠看出華為的決心:“置之死地而後生”!
如今華為不僅在晶片領域走上了IDM模式(設計、製造、封測)一體化,而且在光刻機上也開始投入研發。從40nm工藝製程開始起步,慢慢向28nm發力。正如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所說的:晶片是人造的,西方能造出來,我們中國人一樣能造出來。
而在前段時間,華為就放出了好訊息,在晶片領域成功突破了,能夠獨立自主生產OLED驅動晶片,解決了40nm晶片自研自產需求,而且是完全100%國產化的生產線。
雖然說40nm工藝製程在臺積電、三星、英特爾面前簡直“一文不值”,但萬丈高樓平地起,雖然任重而道遠,但海思從未放棄。何況華為還有一個巨大的優勢,那就是我們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子消費市場,和全球最完善的工業製造體系。
同時在光刻機研發上,國產廠商更是不斷放出好訊息,上海微電子成功突破了28nm光刻機。在OLED面板上,京東方、TCL等國產廠商更是趕超了日韓企業。
所以說,封鎖並不能打倒華為,更不能遏制中國的崛起。正如任正非所說:美國以為還是在架起幾門炮就讓我們妥協的年代。
如今只要我們咬定青山不放鬆,加強研發力度,加大人才培養和引進,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華為會重新歸來,再次高舉國產大旗,在全球化舞臺上威武飄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