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期 紫檀百寶嵌荷塘清趣圖詩筒
年代清中期
尺寸3.8cm. (1 1/2 in.) diam.; 9.3cm. (3 5/8 in.) high.
筆筒以紫檀為材質,圓筒形,底端設三足,外壁以百寶嵌工藝作荷塘清趣圖。畫面清風徐徐,荷葉舒捲搖曳,荷花盛放,底部點綴茵茵蘭草,一派夏日荷塘的淡雅景緻。整體造型端莊規整,器色如蒸慄,以螺鈿、瑪瑙、沙金石等為材,鑲嵌刻劃精湛細膩,飽含文雅書卷氣,久經摩玩承傳,使筆筒表面生成了自然的包漿,蒼潤堅凝,歷史氣息濃郁,不失為一件案頭佳作。 宋代周敦頤的名篇《愛蓮說》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一讚美荷花高潔品格寓意的名句,使後世文人備加推崇荷花。此外,蓮蓬又有“多子多福”的寓意,是頗具吉祥喜慶色彩的圖案。百寶嵌之工,據張貸在其《夜航船•卷十二•寶玩》所云:螺鈿器皿。嵌鑲螺鈿梳匣、印箱,以周柱為上,花色嬌豔,與時花無異。其螺鈿杯箸等皿,無不巧妙。《遵生八箋》稱:如雕刻寶嵌紫檀等器,其費心思工本,為一代之絕。此件鑲嵌栩栩如生,展玩在目,妙趣橫生。
明晚期 沉香木雕山石梅花圖蓋盒
年代明晚期
尺寸11.5×7.5×7.6cm. (4 1/2×3×3 in.); 95.2g
蓋盒色澤深沉,包漿瑩潤,採隨形沉香木整挖而成,平口,設雞翅木隨行蓋,平底。採用透雕、浮雕,因材雕琢山石梅花圖。盒身一面雕梅花枝幹從巖壁生出,婉轉伸展,遒勁有力,畫面右側留白,意境深遠。一面梅樹自底部向上伸展,又以蘭草點綴,巖間梅花朵朵盛開,生趣昂然。沉香木雕作品於今存世量較少,雕刻精細者更為難尋,此器取材別緻,構思巧妙,襯托出梅枝之挺俊、梅花之嬌豔,充分展現了古代文人雅士高雅的生活情趣。 沉香木為名貴的香料,自古為世人所重。其與身具來的香氣,淡雅宜人,是工藝品最上乘的原材料,然沉香金貴且多朽木細幹,用之雕刻,少有大材。宋代蔡絛《鐵圍山叢談》中記載:“萬安黎母山東的沉香,冠絕天下,一片萬錢。”
清 沉香木雕山水樓閣圖杯
年代清
尺寸6.5×6.5×6.3cm. (2 1/2×2 1/2×2 1/2 in.)
此杯以沉香木隨形雕琢,琥珀色澤,以浮雕和陰刻法通景雕刻山水樓閣圖。畫面遠山雲漫霧嶂,山澗流泉,松林蔥鬱,村舍樓閣掩映,意境悠遠。制者雕琢層次分明,拙中見巧,渾然天成。沉香木為名貴的香料,自古為世人所重。明末清初之際慣於將其製成酒器,流行一時。據當時著名學者、詩人,“嶺南三大家”之首的屈大均在其所著的《廣東新語》一書中稱:“……沉速香杯,因香之大小方圓刳成,狀千百出,以金銀鑲之。粵人頗尚奇器,以地之所少者相高。然大抵近山多用嬴杯,近海多用香杯,而東西洋之金銀器不與焉。”
民國 趙鐵山 篆書八言聯
年代民國
尺寸85.3×15cm. (33 5/8×5 7/8 in.)×2
此對八言聯掛匾,在長方形楠木板上雙邊勾勒篆書輪廓,內填漆灰,外髹綠漆,用筆藏鋒逆入,圓起圓收,轉角處呈弧形,無外拓之筆,章法秩序井然。對聯釋文:“為樂及時,令德無極;去古不遠,直道在斯”。大意是把握當下,不為浮名絆身,以提升道德;不偏離古法,正確的道路則在腳下。落款:集嶧山碑字,錄似訓卿道兄正,庚戌中秋鐵山燮篆刻。鈐印:趙昌燮印。 趙鐵山(1877-1945),原名昌燮,字鐵山,亦字惕三、錯鐵、省齋,號漢持,太谷人。宣統6年拔貢,次年得學部初試第一名。書法被公認為“華北第一”,工篆刻。 內容出自嘉慶舉人、學者和書法家包世臣(1775-1855年)所書《嶧山碑》字聯。據清人梁章鉅、梁恭辰《楹聯叢話全編》:“《嶧山碑》原石已不可考,今所傳本,乃五代鄭文寶重刻。而典型具在,殊可臨摹。近有集碑字為聯雲:‘追古思今,道在作者;登高望遠,時復樂之。’‘為樂及時,令德無極;去古不遠,直道在斯。’‘日有所思,經史如詔;久於其道,無動於衷。’‘山澤高低理所著;金石刻作臣能為。’”《嶧山碑》原石,乃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東巡時所刻,傳李斯所書。李斯書法古雅妍妙,為後世敬仰。重刻者現存於西安碑林,對研究篆書結構乃至用筆有價值。
清中期 剔紅山水人物捧盒
年代清中期
尺寸28.8cm. (11 3/8 in.) diam.; 21.5cm. (8 1/2 in.) high.
捧盒呈圓形,平蓋面,矮圈足。盒身通體髹朱漆,盒內及底髹黑色亮光漆。蓋面以一週回紋界出隨形開光,外琢福壽紋,蝙蝠、桃枝交錯穿插,紋飾豐富飽滿。開光內雕天、地、水三種錦紋為地,於其上刻繪山水人物圖。其間祥雲瀰漫,遠處山石嶙峋,漸遠漸深。近景處蒼松虯曲挺立,松枝掩映間水波澹澹。石板橋上仙人頭戴冠帽,手持拂塵,長髯及胸,寬袍飄逸。身後兩小童隨侍,一人手舉葫蘆,一人手捧花籃,內裝靈芝瑞草,似有祝壽之意。盒身側面上下各作四個委角長方形開光,開光外滿飾花卉紋,間有盤腸結、雙魚等雜寶紋點綴。開光內則作六角花式錦地,上雕湖石花卉圖。盒蓋、身交接處飾兩週回紋。整盒漆色暗紅,紋飾生動,構圖飽滿,繁而不亂,刀法嫻熟,層次分明。
清 賞石帶座
年代清
尺寸25.5cm. (10 in.) high.
靈璧石形態獨特,石質堅密清潤,色澤青潤,油亮有澤,可見賞玩痕跡。造型上取自然之態,表面縱橫嶙峋,層層疊疊,褶皺如皴。間生褐線,可謂質、色、彩、紋、形皆備,文秀雅緻,靈動而不失氣韻,予人無限遐思。 《詩經》中有描繪壯美山河的詩,雲“泰山岩巖,魯邦所詹。菘高雄嶽,駿極於天”。文人將山水神格化,山石擺件隨之也成為文人士大夫鍾愛之雅物,常從靜觀自得的生活中體會到山水的美感。
明 “犀牛望月”靈璧賞石
年代明
尺寸43.5cm. (17 1/8 in.) high.
立峰為靈璧石,天然獨峰,三面可觀,狀似凝雲出岫,又如犀牛望月。通體崚嶒突兀,溝壑縱橫,呈相蒼茂拙樸。下承原配底座,有束腰,鼓腿膨牙,邊沿壓線成壼門式。整體觀之,結構謹嚴又不乏變化,具大山大川氣勢,似可行、可望、可遊、可居。 靈璧石產於安徽靈璧縣,是中國四大傳統觀賞石之一。其質堅硬,色彩與紋理富於變化,以危巖嶙峋、山勢雄渾、氣韻蒼古著稱與世。
清乾隆 陳覲侯制紫砂模印雙龍碟(一對)
年代清乾隆
尺寸12.4cm. (4 7/8 in.)diam.×2
此對碟敞口,弧腹,圈足,以細潤紫泥作胎,胎壁均勻規整。碟內錦地蒼龍環繞圓形篆書方印“陳覲侯制”。蒼龍弓身曲頸騰飛於祥雲間,氣勢威武磅礴。整器製作工藝精湛,應屬宮廷紫砂貢器。 陳覲侯,宜興紫砂名工,活躍於乾隆時期。工冶壺,亦善作碗、盤等器皿。所制精細工整,造型優美。《陽羨砂器精品圖譜》著錄二器:一,陳覲侯“仿古大碗”一件,花式口、圈底,碗身飾卷草紋和如意花卉紋一週,泥色朱紫,妍麗清秀,底鈐“陳覲侯制”篆文方印;二,“陳覲侯仿古碟”一件,敞口、圈底,碟身飾眾瓣蓮花紋一週,灰紫梨皮泥,製作精雅,底鈐“陳覲侯制”篆文印。
圖片來源於網路、嘉德拍賣行等;文章內容參考自網路、書籍;若有侵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