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能一邊做夢一邊描述你的夢境?破解我們的夢境將開啟一個新的前沿心理學研究領域。
一個令人掃興的事實是,夢境有多迷人,研究夢境就有多困難且昂貴。
著名的心理學家例如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和容格(Carl Jung)在研究夢境的意義和重要性頗有成就,但即使在今天,藉助強大的大腦控制技術,我們也很難弄清楚做夢時大腦中到底發生了什麼。
如果研究人員試圖在早晨將研究物件從睡眠中喚醒,就必須要去克服夢境會被快速遺忘的問題。
更好的方法則是在做夢的時候叫醒他們,但這需要有一個睡眠實驗室,而睡眠實驗室並不能提供很多幫助。做夢的人會表現得昏昏欲睡,也很健忘。
唯一的一種辦法是,在研究物件做夢時就與他們交流。
這樣一來,就能要求做夢的人做某件事,即使是一開始是簡單的事,比如倒數數字,這些都可以作為獲得新見解的開始。
當今對夢的功能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分歧。一些理論認為夢可以用來加強較弱的記憶關聯,而另一些理論則認為夢可以預練危險的情況。
還有些人認為夢根本沒有任何功能[1] 。或許和做夢的人進行交流可以更好地檢驗這些理論。但是,也還有很多小問題需要解決。
夢裡的人可以產生極具創意的想法
我常常在想,當你在夢中閉上眼睛時會怎麼樣?
醒著時,閉上眼會阻斷外界的光,但是在夢中,沒有光,夢中所見的世界來自你的大腦。做夢的人是怎樣想象在他們面前有一個東西的?
醒著的人這樣做時,大多時候人想象出來的東西沒有實際的物體真實。但是在夢中,這些全部是你的想象。
在夢境世界,想象的物體會自動程式設計為真實的物體嗎?還是會和真實的物體感覺不同?在夢中痛苦的感覺有多強烈?甚至夢中是否存在痛苦的感覺?
夢裡的人相對於做夢的人是完全獨立且自主的。人可以透過與夢裡的人交流去了解自己嗎?
夢裡的人數學很差[2] ,但有時會說出做夢的人都不知道的單詞[3] 。研究人員發現,有時夢裡的人會比做夢的人醒時產生更有創意的想法[4] !
如果夢裡的角色能夠獲得做夢的人無意識的想法,做夢的人甚至可以嘗試與夢裡的人溝通,從而獲得治療效果和幫助自我理解。
與做夢的人的存在輸入和輸出方面的問題。在夢中,來自感覺器官的資訊在很大程度上會被忽略。因此,如果你和睡著的人交流,他們通常接收不到資訊。
和輸出相關的問題有兩個方面。
首先,人們通常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做夢。夢是我們經歷過的最真實的虛擬現實,想要和夢裡的人交談,就好像我們要和現實世界之外的生物交談一樣似乎不大可能。
其次,在做夢的時候,當我們想要移動身體時,我們的肌肉就不會接到命令(稱為肌肉無力)。而是我們夢中的化身開始運動。
因此,即使我們想和夢裡的人交流,我們無法透過肢體語言或者是聲音來傳達,這就像是被困在駭客帝國中的人。那麼,做夢的人如何突破這層封印和夢裡的人交流呢?
心理學家Karen Konkoly和她的同事們嘗試著找到克服這些困難的方法,從而獲得有關夢境內容的更準確的資訊。
他們在Current Biology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中揭示了一種和做夢的人雙向交流的方式[5] 。
四個實驗組分別在世界不同地方,他們利用了夢境和真實世界的資訊洩露進行實驗。
在輸入方面,你的感覺器官沒有被完全切斷。如果完全被阻斷,就沒有人能叫醒你。實際上,嘈雜的聲音,明亮的燈光或是明顯的觸感常常是能被感覺到並融入到夢境中。
你可能自己經歷過類似情況,例如當你的鬧鐘響起時,你可能會夢到救護車的警笛聲。
嘈雜的聲音,明亮的燈光或是明顯的觸感常常能被融入到夢境中 | Pixabay
在輸出方面,做夢的人對眼球運動和麵部肌肉有部分的控制力。也就是說,當做夢的人要移動手臂時,只有夢中的手臂移動,但是當他們嘗試移動眼睛時,實際上的眼睛也會移動。
科學家讓人在夢中時去做數學題,例如8減6。一個正在小睡的志願者透過眼睛向右移動兩次,正確地回答出2。
在某些情況下,研究人員會說出數學問題,而在另一些情況下,則是透過閃爍燈光或敲擊研究物件的身體。實驗總共有36個參與者;
在158次嘗試中,研究物件幾乎有五分之一的時間正確回答了問題。只有3%的時間完全回答錯誤。大多數情況下,他們要麼模稜兩可,要麼根本沒有回應。但是考慮到實驗所面臨的挑戰和難度,實驗全程根本沒有任何有價值的溝通。
上面的實驗之所以能實現,部分原因是研究中的一個小組的研究物件知道他們在做夢。
無論是從不知何處傳來的聲音詢問你8減6等於幾,還是透過在房間裡閃爍的燈光編碼問題,你通常不會透過眼睛向右移動兩次來回答問題。
在做夢時,即使內容不切實際,我們也會接受自己所經歷的。但是有時人們在做夢時能意識到自己在做夢。這種情況稱為清醒夢(lucid dreaming)。
如果你曾經經歷過清醒夢(大約80%的人在生活中的某個時刻至少經歷過一次[6] ),你會記得這感覺有多奇妙。
人們經常會說,清醒夢感覺很生動,有時比現實生活還生動,而在做清醒夢的人通常會加入到夢中瘋狂又真實的幻想和冒險中。
做清醒夢的人通常會加入到夢中瘋狂又真實的幻想和冒險中 | Pixabay
做清醒夢的人不會受到潛意識的影響(通常是消極和焦慮),而是夢到一個美好的世界,並在裡面塑造一個有意識的角色。
最初,許多科學家對清醒夢持懷疑態度,但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Stephan La Berge指出做夢的人可以隨意移動眼睛,這表明他們可以在清醒夢中和現實中的人交流[7] 。
在Konkoly的研究中的研究物件是擁有正常睡眠的人,部分人已經能夠做清醒夢,部分人不能,但是有嘗試透過訓練做清醒夢。
研究人員共實驗379次,讓不能做清醒夢的人回答數學問題。全程包括一次回答正確,一次錯誤,11次回答模糊。而多達 360次沒有得到任何反應。
因此,清醒夢是和做夢人交流的關鍵。
然後,Konkoly和她的同事訓練清醒夢的做夢人接收和傳出資訊,這表明做夢人可以記住並遵循醒時收到的指示,並在被要求時做任務。
有趣的是,當研究人員叫醒研究物件,並問起他們的夢時,做夢者有時會記錯被問到的數學問題,這表明依賴醒來的做夢人的陳述會造成的問題。
人們對自己夢的記憶可能是錯誤的,即使是清醒夢。
研究清醒夢的主要障礙之一是自發產生清醒夢是很少見且難以掌握的。
從我們常看的電視劇中可以得知,盯著時鐘或手錶可能會對做清醒夢有所幫助。這是真的。但是沒有研究表明數手指行得通。這對試圖保持冷靜和專注也有幫助。
我們可以將清醒的人更有邏輯的頭腦與做清醒夢的人相結合。
許多人對清醒夢感興趣的原因在於在睡眠時能夠跳出夢境幻想的能力。
對於那些熱衷學習做到這一點的人,你最好從以下這篇系統的綜述入手。這篇綜述於2012年發表於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8] 。
然而,該綜述表明,大多數被建議用來訓練清醒夢的方法要麼沒有經過科學驗證,要麼研究發現效果不佳。這裡將提供一些有依據的方法。
當你入睡時,你要做的好像是將你想要的夢形象化並演練出來。
你要有意識地記住你要發現自己在做夢。特別是當你早晨剛醒來又要睡過去時,用這個方法效果會更好。
你曾經可能不經意地用過“夢境重入”(dream re-entry)這一技巧。那是當你從夢中醒來後嘗試回到夢裡,又沒有真正睡著。你還可以養成做“現實測試”的習慣。
也就是說,練習分別兩次看某些文字,確認前後兩次是否有變化。在現實世界中,例如路牌上的印刷文字幾乎永遠不會改變。但是在夢中,無論因為什麼,文字會經常變化。
如果你經常在醒的時候做檢查文字的練習,你就更可能在夢中也這樣做。然後,你會意識到文字的變化,從而在夢裡清醒過來,實現清醒夢。
清醒夢很有意思,但是有用嗎?
清醒夢對學習的幫助很大程度沒有被研究清楚。就像是,透過在想象中做體育鍛煉可以提高近30多種運動專案的表現一樣,有針對性的做清醒夢也可以有相同的效果。
而且好處不僅限於提高身體素質。Konkoly發現夢也可以減輕情緒創傷造成的影響[9]。
因此,我們可以設計提示來影響夢的內容,或者根據做夢人的喜好修改提示。
Konkoly曾說:“人們經常借用做清醒夢或做夢尋求藝術的創造靈感。但是在夢境下,你能獲取的資源只是夢中有的”。
她建議,將醒著的人更合乎邏輯的想法與做夢人的清醒夢相結合,可能會產生有趣的成果。
例如,使用創造性的方法解決問題。但是對於大多數做清醒夢的人來說,能夠跳出夢的幻境就足夠好玩了。
透過眼球運動和做清醒夢的人進行交流仍在研究初期,並且存在一定的難度。
未來的研究將致力於探索更可靠的交流方式,例如讓眼睛用摩斯電碼交流。有這樣一本書介紹過如何透過眨眼來溝通[10] ,所以我相信這是可以做到的。
我們每天晚上睡覺時有幾個小時都在做夢。做夢是我們一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儘管做夢的基本功能尚不清楚,能夠進入我們的大腦去參與清醒夢,基本上是研究精神生活的尚未探索的前沿。
如果我們可以利用這些富有創造力的、有意識體驗到的夢的時間,又會發生些什麼呢?
參考文獻
[1]Hobson, J.A., Pace-Schott, E.F., & Stickgold,R. Dreaming and the brain: Toward a cognitive neuroscience of conscious state. Behavioral Brain Science 23, 793-842 (2000).
[2]Stumbrys, T., Erlacher, D., & Schmidt, S. Lucid dream mathematics: An explorative online study of arithmetic abilities of dream charact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eam Research 4, 35-40 (2011)
[3]Tholey, P.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ies of dream characters observed during lucid dreaming. Con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68, 567- 578 (1989).
[4]Stumbrys, T. & Daniels, M.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in lucid dreams: Preliminary findings and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eam Research 3, 121-129 (2010).
[5]Konkoly, K.R., et al. Real-time dialogue between experimenters and dreamers during REM sleep. Current Biology (2021). Retrieved from DOI: 10.1016/j.cub.2021.01.026
[6]Voss, U. Lucid dream analysis could ease anxiety. Scientific American Mind scientificamerican.com (2014).
[7]LaBerge, S. Lucid dreaming: Evidence and methodology.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23, 962-964 (2000).
[8]Stumbry, T., Erlacher, D., Schädlich, M., & Schredl M. Induction of lucid dream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evidence. Conscious Cognition 21, 1456-1475 (2012)
[9]Doubek, J. Scientists talked to people in their dreams. They answered. NPR npr.org (2021).
[10]Bauby, J.-D. The Diving Bell and the Butterfly Random House, New York, NY (1998).
作者:Jim Davies
翻譯:馬欣悅
改寫:伊俐
審校:嚴佳靜
朗讀:胡恩
美工:老鵰蟲
編輯:因藍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酷炫腦(ID:coolbrainscience),如轉載請聯絡原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