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作者:樂樂
近期,俄羅斯舊話重提,表示願意向中國提供蘇-35多用途重型戰鬥機,但隨後又表示,目前尚未收到來自中國的正式申請,言下之意無非就是,俄羅斯希望能再次獲得中國的蘇-35訂單。這則訊息在傳到國內後引起了廣泛討論,使得許多人又回憶起了國內第一次購買蘇-35時的情況。但與當年不同的是,中國殲-20隱身戰鬥機在這期間完成了一系列測試,目前已經成規模服役,相比之下,俄羅斯空天軍裝備並沒有出現根本性變化,被寄予厚望的蘇-57隱身戰鬥機始終沒有成規模服役,蘇-35一直是俄羅斯空天軍的絕對核心。正是這種兩國發展的不同,使得國內對於是否再次購進蘇-35,有一種頗為微妙的心態。
▲遲遲不能服役的蘇-57是俄羅斯空天軍最大問題
在數年之前國內公佈從俄羅斯購買24架蘇-35的訊息時,曾在國內引起軒然大波。背後的根本原因在於,國內在已經發展殲-20隱身戰鬥機的情況下,仍然向俄羅斯購買蘇-35,在當時看來代表殲-20專案可能存在一定問題,這種隱隱的憂慮,正是當時國內輿論對蘇-35訂單長期不能接受的本質。而在目前殲-20已經大規模服役的情況下,這股隱憂已經不復存在,使得國內反而能以更加客觀的態度來看待蘇-35。
▲殲-20則是中國空軍近年來的最大成功
作為傳奇的蘇-27家族的最終改進型號,俄羅斯賦予了蘇-35“第四代++”的奇怪級別,而事實上,蘇-35也確實將蘇-27的機體效能發揮到了極致。憑藉在蘇-30MKK和蘇-30MKI上的經驗積累,蘇霍伊的技術實力飛速增長。再加上俄羅斯航空工業在擺脫90年代的困境後,在航空發動機、複合材料以及航電裝置等領域的進步,俄羅斯將此前在蘇-27、蘇-30系列戰鬥機上出現的機體強度不足、航電落後、以及發動機推力不足等缺陷一一彌補,再加上向量噴管的成功應用,可以說,除非航空材料迎來新一輪大發展,或者全球整體航空設計理論達到新的高度,否則短時間內已經沒有國家可能在蘇-27的基本氣動設計基礎上,設計出超越蘇-35的型號,最終就是並駕齊驅,即使美國、中國也是如此。然而,蘇-35在效能上的成功,卻並不意味著在專案上的完美。
▲蘇-30MKI對俄羅斯航空工業有很大影響
俄羅斯設計蘇-35的主要目的有兩點。第一,在俄羅斯蘇-57隱身戰鬥機成規模服役之前,蘇-35將承擔起俄羅斯空天軍的核心重任,作為效能最優越的制空戰鬥機來使用。從目前來看,蘇-35的這項任務能完成得相當不錯,甚至還略有超出。而隨著俄羅斯蘇-57隱身戰鬥機專案不斷延誤,蘇-35的這一歷史使命可能會承擔更長時間,至於到底有多長,可能俄羅斯目前心裡也沒有底,只不過在隱身戰鬥機服役之前,蘇-35要一直撐下去就是了。
▲蘇-57何時服役至今仍是難題
第二點,俄羅斯航空工業希望蘇-35可以成為蘇-30之後的又一款優秀型號對外大規模出口,再現曾經的輝煌。在當時的俄羅斯航空工業看來,蘇-35的效能比蘇-30更勝一籌,而俄羅斯空天軍的採購也能堅定其他國家的信心。相比於蘇-30專案開始時,俄羅斯航空工業連專案資金都湊不齊的窘態,條件更加優秀的蘇-35理論上應該會有更加光輝的前景,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蘇-35自誕生之初就承載了太多
到目前為止,購買蘇-35的國家寥寥無幾,甚至對於蘇-35感興趣的國家也談不上有多少,背後的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蘇-35的價格實在太貴了。在效能全面發展的同時,蘇-35的造價大幅度攀升。中國購買24架蘇-35的總價格就達到20億美元,單價在8200萬到8300萬美元之間,就這還是俄羅斯試圖吸引國內試水的友情價,其他國家購買的單機價格可想而知。相比於蘇-30系列在3500萬到5000萬美元不等的價格,蘇-35的價格已經超過了絕大多數國家的購買能力。另一方面,俄羅斯此前的蘇-30專案太過成功,僅中國就購買了100架,印度更是前後購買了280餘架(已有10餘架墜毀),再加上馬來西亞、委內瑞拉、阿爾及利亞等國家的購買數量,蘇-30已經覆蓋了基本上所有俄羅斯傳統市場,而蘇-30本身的使用壽命相比於蘇-27又大幅度延長,目前這些國家大部分都沒有購買新一代戰鬥機的需要,再加上美國F-35隱身戰鬥機開始在全球廣泛銷售,而蘇-35與其存在明顯差距,最終慘淡的銷售結局倒也並不出奇。俄羅斯航空工業對此心急如焚,甚至不惜此次公開向中國喊話,也就可以理解了。
▲蘇-30系列實在賣得太多了
對於國內是否會購買第二批蘇-35,國內輿論的反應倒是比較平淡。主流觀點認為,在國內已經有殲-20隱身戰鬥機的情況下,已經不太需要蘇-35,畢竟蘇-35雖然是一款多用途重型戰鬥機,但鑑於其單座的典型設計,其實還是更傾向於對空一點。與之相對應的是,國內的殲-16是雙座重型多用途戰鬥機,實際上是更傾向於對海/對地攻擊一點。也有觀點認為,在俄羅斯目前蘇-57隱身戰鬥機長期拖而不決,蘇-35遲遲不能開啟銷售局面的情況下,秉著中俄攜手的大局,完全可以再引進一批蘇-35作為對俄羅斯的幫助,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俄羅斯在蘇-35最新型號上的進步,對於國內在相關領域的發展也算是聊勝於無。
▲殲-16和蘇-35的區別比較明顯
事實上,買不買蘇-35對於目前的中國航空業都不算是什麼了不得的大事。如果說第一筆蘇-35訂單還有吸收俄羅斯在航空發動機領域的最新技術,以及俄羅斯在蘇-27機體上終極設計思想的話,那麼國內再次購買蘇-35,就真的是純粹支援俄羅斯。以國內目前殲-20、殲-16的裝備規模和發展趨勢,已經基本可以滿足空軍和海航的裝備需求,退一步說,即使有些許領域是國內還需要提高的,以目前俄羅斯航空工業的能力更滿足不了。
▲殲-20的規模已經不小
但無論如何,有一點是可以明確的,那就是國內再也不復官方公佈購買24架蘇-35時的焦慮。如同在冷戰時期美國向英國購買“鷂”式戰鬥機時,沒有人認為美國在航空領域不如英國一樣,時至今日,也沒有多少人會認為中國會在戰鬥機領域弱於俄羅斯。這種由殲-20重型隱身戰鬥機帶來的底氣與信心,已經在潛移默化之中改變了國人對很多事情的態度。事實上,這正是我們期望的大國氣度的一種表現形式,只不過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意識到這種情況已經發生。而隨著國內一步一步走下去,東風反艦彈道導彈、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新型彈射型航母,一個個國之重器前後實現,國內的底氣也就越來越足,曾經夢寐以求卻又觸之不得的大國夢想,如今已經是觸手可及。大國崛起,永遠是留給腳踏實地去做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