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度陰山
來源 | 奶茶自習室(ID:noteslaboratory)
本文摘編自讀客文化書籍《王陽明領導力心法》
兩千多年前,子貢問孔子:“有一言可終身行之者乎?”
孔子回答他:“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五百多年前,有人問建立赫赫功勳的王陽明:“有一言可讓王師奮勇乎?”
王陽明回答:“賞罰而已!”
對於所有領導者而言,“賞罰”這兩個字實在過於耳熟能詳,但真正能理解其內涵並恰到好處運用的,屈指可數。
身為領導的你如果沒有其他樹立權威的方法,那隻需要一種即可——“賞罰”。
賞罰的本質是對人與生俱來就擁有的“得失心”採取的一種加減行為,它直指人心,立竿見影。在王陽明心學中,人類所具備的一切心理,諸如榮辱心、利害心、羞恥心等都屈居於得失心。
人能搞定得失心,天下事則無往而不利。領導者倘若能明白管理就是管心,管心就是管好得失心的陽明心學真諦,那樹立權威就水到渠成了。
王陽明帶領過無數團隊,取得了無數光輝成績,常常以少勝多,以弱制強,“賞罰”是他成功的金鑰之一。如何用陽明心學來進行賞罰呢?
賞罰要出於公心
1519年,王陽明徹底平定了江西等地的山匪,有一天,他備好酒菜請弟子們吃飯,並且說:“這桌飯菜是為了感謝大家。”學生們都很詫異。
王陽明說:“我剛做官的時候,每次要行賞論罰,不敢不謹慎,經常怕虧待了大家。和大家相處久了後,還是覺得此前的賞罰愧對大家,總想改正彌補過失。不過,直到這次在軍中處理公務,與大家見面時發現,我們之間的感情並沒有什麼變化,才稍感心安。這都是大家對我的幫助和支援,所以說不是什麼事都要嘴上說出來的。”
這段話的意思已經很明瞭,那就是,賞罰必須出自公心,要敬畏賞罰這個武器,不能私用。只有出自公心,內心才不會有愧,才能服眾。
所謂出自公心,就是要嚴格照章辦事。用陽明心學的良知理論來解釋就是,做一件事必須先正念頭,以公心賞罰才是領導應該做的,而以私心賞罰就不是領導者該做的。
在“霸道總裁”董明珠心中,獎罰必須有明確規定,絕不能按領導的私意來,簡單而言就是,領導絕不能凌駕於規章制度之上。所以她在制定獎罰機制時會做出明確規定,哪些行為是公司的紅線,堅決不能觸碰,一次都不行。
另外就是對員工基本行為的規定也極為明確,比如遲到,第一次罰50元,第二次罰500元,第三次就捲鋪蓋走人。
賞罰要言出必行
王陽明在《升蔭謝恩疏》中說:真正聰明的君主(領導)施行獎罰,應該像金石一樣意志堅定,說獎罰什麼就獎罰什麼,雷打不動。同時要像四季輪換一樣守信,說出去的獎罰無論如何都要做到。如此,詔令能像響雷一樣傳播,兵之所向無堅不摧,勝利自然到來。
員工最怕的就是領導朝令夕改,對賞罰常常虛晃一槍,玩嘴上功夫,這種領導註定會被人拋棄。
中國歷史上的秦王國能滅六國統一中國,全在於商鞅變法為其積攢下了其他六國難以望其項背的財富。商鞅變法前,為了得到百姓支援,就在咸陽城南門豎一根輕木,聲稱誰若能搬到北門,就賞十金。但老百姓都認為這是玩笑,最終他把賞金提到五十金,終於有人大膽地將木頭扛到北門,而且更大膽的是居然敢來要賞金。
負責此事的官員覺得這是商鞅搞惡作劇,搬個木頭就能賺五十金。但商鞅嚴肅地告訴他,必須賞賜,因為我已經說了。秦國正因此而取信於民,為後來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彼得·德魯克深諳賞罰之術,他說當你在賞罰中言出必行時,信任就出現了。我們之所以用賞罰,無非就是為了取得團隊成員的信任罷了。
獎賞要及時
王陽明指出,聰明的賞罰應該是這樣的:不會過了時候才給人獎賞,也不會事後才給懲罰。過了時候才獎賞,跟沒有獎賞是一樣的;事後才懲罰,跟沒有懲罰一樣。無論是賞還是罰都要在對方情緒最高漲時進行。
2013年時任正非曾提出這樣一個觀點:年終獎是最落後的制度,過程獎、及時獎才是激勵的王道。
“比如應有50%幅度的過程獎在年終前發完,沒有發完的,到年終就不發了,不給你了。這樣就逼著各部門及時獎。”
Facebook領導人扎克伯格在獎賞上也和任正非大致相同。Facebook員工的薪酬很高,扎克伯格很看重過程,在專案開發中,獎金靈活變化,根據每個員工負責工作的不同,發揮效能的不同,專案獎就很不一樣。這些獎金都是實時發放,不會積攢到一起發。
把獎勵放在過程中,才能不斷刺激到員工,公司才能不斷加速,如果不能及時獎賞,員工就會喪失積極性。
王陽明說,人雖有成為聖人的潛質,但大部分人都是目光短淺,希望付出儘快有回報的。這是人性使然。
西方心理學上有一種效應叫延遲滿足,實驗中把糖果分給兩組小朋友,哪一組最後吃到,哪一組就是勝利者。最後第二組的小朋友沒有堅持下來,先吃了糖果。實驗人員於是在十幾年中觀察第一組的小朋友,發現他們在社會中的成績都要比先吃了糖果的第二組小朋友好很多。
不過,延遲滿足和人生成就的關係並不大,因為它違反人性;即使延遲滿足的實驗結果是正確的,領導者也不能傻乎乎地相信,領導者唯一應該相信的就是人性——希望付出立即就有回報,無人可以例外。
這就是為什麼有人明知是惡卻還要去做,為什麼有人明知是善卻不去做,因為賞罰不會那麼快來。
中國人講“善惡到頭終有報”,這個“終有報”就好像年終獎,雖然知道它有,但它姍姍來遲,當它來時,早已讓人無法提起興趣。
賞罰是做給人看的
王陽明說,如何讓善的更善,讓惡的不敢為惡?兩個字足矣:賞罰,只有賞罰得當,才能勸善懲惡。勸善懲惡的規則必須明明白白,光明正大,一視同仁,如此才能安定,這既是局勢更是人心。
由此可知,在王陽明看來,懲罰和獎賞目標人員固然是目的,但絕對不是唯一目的,甚至可以說只是個手段,賞罰目標人員的更大目的是讓其他人不敢偷懶,積極進取。
董明珠在對違反規章的員工罰款後,私下又把自己的錢給了那名員工,董明珠對她說,罰你款是公司制度,這是規矩,但我給你錢是情分。員工說,那不如不罰我。董明珠的回答是:不罰你一個,會冒出來千萬個。
這句話無疑就證明了王陽明的論斷:賞罰是做給別人看的,讓非賞罰目標收斂,不敢違反制度。
王陽明在鄱陽湖大戰朱宸濠時,幾個中級指揮官面對強敵不敢衝鋒,王陽明就以違抗軍令為由找出兩個在船頭斬首。這種懲罰對於死掉的兩個軍官毫無意義,但對還活著的軍官就意義非凡。
同時,王陽明還主張要獎賞微小功勞的人,懲罰和你親密的人。獎賞微小功勞的人,那麼想立功的人就會更加努力;懲罰和你親密的人,那麼有罪的人就會更加警醒。
《水滸傳》中的宋江就是這方面的高手,他在梁山最親密的人非李逵莫屬,三打祝家莊時,李逵因失誤而損失了一點兵馬,宋江當著眾人的面把李逵罵得狗血噴頭,還要砍他的腦袋。而後來的時遷只不過偷來了一張敵人的地圖,其實梁山已有,就被宋江大加表揚。
這兩種行為正是王陽明所說的“賞及微勞,罰行親暱”,它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做給別人看的。
曾國藩說過這樣一句話:帶兵打仗,一是穩紮穩打,二是獎賞,除此,無他。
獎賞,人人都懂,但正如王陽明所說,知道如何行動卻不去行動,就不是真知,自然談不上知行合一。
為什麼很多領導者都無法運用好獎賞這個領導力武器呢?我們可以從中國歷史上最失敗的領導人之一項羽談起。
項羽之所以會敗給劉邦,原因一籮筐,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和劉邦相反,敵人越來越多,朋友越來越少。他團隊中的許多能人比如韓信全都跑到了劉邦那裡。
項羽對有功之臣賞賜起來,相當吝嗇,據說他遲遲不給人家大印,以至於把印角磨平了。
劉邦曾問韓信:為什麼不跟著項羽?
韓信一語中的:項羽懲罰人毫不手軟,但獎賞時卻像個吝嗇鬼,沒有人願意跟著這樣的領導。
劉邦是人類歷史上稀有的領導者,項羽才是為數眾多的那一類領導。為什麼有的領導不肯賞賜下屬?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們的私慾如野火,熊熊不滅。
金錢是好東西,人人皆知,一個人透過剝削、壓榨他人的剩餘價值而獲取的金錢,更讓人痴狂。金錢對於大多數領導者而言,一方面是貪慾,另一方面則證明他比別人聰明。這是人心之痛,也是人心之自然。
但鼠目寸光、貪慾十足的領導者永遠不會注意到這樣的天理:在中國,少量的金錢屬於個人,太多的金錢則屬於天下。
天理即人心,中國五千年來的人心始終嚮往的是均貧富,而不是你吃肉我吃樹皮。領導者有太多的錢,而且又不能把該給下屬的獎賞執行到位,這不是福報,而是災難。
姜子牙曾說,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金錢乃天下人之金錢,非一人之金錢。所有的金錢終將會走上唯一的道路:重新分配。你不分,自然會有人幫你分。
轉發加關注 | 好運永相伴
免責宣告:本號所使用的文章、圖片、影片等檔案資料,版權均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和版權者聯絡,如原作者或編輯認為作品不宜上網供大家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請聯絡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