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有關地區農民缺少糧食晾曬場地,公路打場曬糧有點像是“無奈”之舉。一些地方拿出村大院、村民文體活動中心等場地,為村民提供公共晾曬場地,值得其他地方學習借鑑。
“三秋”時節,隨著玉米、稻穀等農作物的收穫,不少農戶特別是種田大戶佔用公路打場曬糧,尤其是靠近鄉鎮地區的部分幹線公路和農村公路,部分公路簡直成了“曬場”,影響到了道路交通安全。
根據有關法律法規,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在公路上及公路用地範圍內堆放物品,不準在道路上打場、曬糧、放牧、堆肥和傾倒廢物。如果違反以上法律法規造成事故,將依法承擔法律和經濟賠償責任。法規條例清清楚楚,交管部門年年都在治理,為何公路打場曬糧仍“病根難除”?以至於每年這個時候,有的地方的公路變成“曬場”,引發交通事故。
說到底,一方面是有關地方宣傳、執法力度不夠。宣傳不到位,就無法保證家喻戶曉,法律意識仍然淡薄;執法沒力度,個別農民便會抱有僥倖心理。另一方面,有關地區農民缺少糧食晾曬場地,公路打場曬糧有點像是“無奈”之舉。
近年來,人們對道路安全問題的認識越來越充分,大多數地方交管部門積極開展公路打場曬糧專項整治行動,提前介入、加強宣傳、錯時執法、集中治理、分片包乾、定點到人、日常巡查等,用盡“十八般武藝”。不少農民越來越深刻意識到公路打場曬糧對交通安全的危害性。還有一些地方拿出村大院、村民文體活動中心等場地,為村民提供公共晾曬場地,還有的村莊加強村內道路精細化管理,做到了糧食晾曬和交通安全兼顧。這些思路,值得其他地方學習借鑑。(夏先清 申秋雨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