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進注:各類“美國衰敗了”的文章很多,有些分析是事實的陳述、邏輯自洽;不過,有些判斷則可能失之偏頗(如最近因涉非法吸儲被捕的某“財經大V”的一系列文章)。恰好我和龐忠甲先生在10年前合著的《美國憑什麼》(2012年出版)介紹了美國的經濟、科技、軍事、教育、營商、民生等方方面面,現在看來並不過時。那就從4月2日開始,特選摘部分內容,和大家分享……)
4-3-1 混沌初開,“金融”露真容
(接上)所有的金融泡沫正如它們的名稱喻示的一樣脆弱,當人們意識到金融投機並不創造財富,而只是轉移財富時,總有人會清醒過來。當某個無名小卒賣出鬱金香,或者更有勇氣些,賣空鬱金香時,其他人就會跟從,很快,賣出的狂熱將與此前購買的狂熱不相上下。於是價格崩潰了,成千上萬的人在一場大崩潰中傾家蕩產。
正是在歷史上創造出如此局面的荷蘭人,在北美洲哈德遜河口建立了這塊小小的殖民地,這裡從一開始,就有別於當時在北美洲東海岸建立起來的其他殖民地。新英格蘭來的清教徒(Puritan)首先要做的,則是在山丘上修築一座輝煌的城市,一個虔誠和美德堪以垂範的首善之區。
荷蘭人在新阿姆斯特丹建立起的商業領地,有著一心經商與包容共處(Live and let live)的世界都市特質。十七世紀四十年代,一位法國牧師來到這裡,發現街上的人說十八種以上語言,他們都是來賺錢的。麵粉、奴隸、木材和無數其他商品,都在曼哈頓進行交易。這裡的商人,已經在北歐、地中海、西印度甚至印度洋等大範圍市場尋找買低賣高的機會。
今天的紐約,除了一些荷蘭語地名,比如說布魯克林(Brooklyn),一些荷蘭語單詞,如小甜餅(Cookie),以及一些荷蘭語人名,如羅斯福(Roosevelt)等等以外,荷蘭人在哈德遜河畔四十年的歷史似乎沒有留下多少痕跡。但是,那個吵吵嚷嚷、熙來攘往做生意的新阿姆斯特丹的影子無處不在,正如在每個人身上可以依稀看到他的孩提時代。他們無邊界的商業精神在此流傳不息,並且發揚光大,達到了極致。
早在1666年,這種商業精神已在金融領域大顯身手。那是在英國人奪得紐約後的第二年,菲利普斯(Frederick Philipse)透過囤積貝殼串珠(北美印第安人用作貨幣和裝飾品),成功地策劃了北美洲歷史上第一場金融操縱案。
菲利普斯1626年出生於荷蘭,曾是木工學徒;1647年隨父遷到新阿姆斯特丹,參與過建造那道木柵欄防禦牆。但是菲利普斯從事木匠行業並不很久,他選擇了一條通向財富的捷徑:和一個有錢的寡婦結婚。他利用妻子的財力,和當地的印第安人、西印度群島人,以及荷蘭人交易各種商品。很快就有了卓越的表現。
那時印第安人生產的皮毛是當地殖民地經濟中最賺錢的商品,但他們不收金幣或銀幣。金銀被歐洲人視為至寶,印第安人卻對它們一無所知,因此認為一錢不值。相反,印第安人要求歐洲人用“真正的錢”---貝殼串珠(用複雜方法將蚌殼中的小珠串起來製成)來支付。
1650年,6顆白色珠子或者3顆黑色珠子值1個斯圖弗(Stuiver,荷蘭貨幣單位)。後來通貨膨脹開始了。1659年時,16顆白色珠子才值1個斯圖弗。這時候菲利普斯大量買進貝殼串珠,裝在桶裡埋到地下囤積起來。幾周之內,他就控制了串珠市場,成功地抬高了價格。到1666年3顆白串珠就相當於1個斯圖弗。
菲利普斯透過控制貨幣供應,相當於起到了中央銀行的作用。而正式的中央銀行概念直到三十年後才告形成(“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於1694年建立)。當然,他因此獲得了可觀的利潤,隨後成為紐約最富有的市民,從事貿易的範圍遠達東印度群島和馬達加斯加。
至於貝殼串珠,一直到美國獨立戰爭前還被當成一種常用貨幣。後來,有一種可以廉價仿製貝殼串珠的機器被髮明出來,徹底摧毀了貝殼串珠的價值。
根據北美洲的首次人口普查結果,在木柵欄防禦牆被拆除的時候,曼哈頓已經有4937人。那時華爾街東端靠近河岸處是商業區,在這裡定期進行的主要商業活動是奴隸交易。紐約州是第一個有大量奴隸的北方殖民地(1698年,奴隸佔到曼哈頓人口的14%)。曼哈頓是一個奴隸交易中心,奴隸從這裡被運往南方的弗吉尼亞和卡羅萊納。另外,穀物、皮毛、鯨魚油和菸草等北美產物,也由此源源出口,換取在殖民地不能生產的商品。1699年,總督貝雷蒙特爵士 (Lord Bellomont)將紐約稱為“美洲發展最快的城市”。
此時紐約已經成為一個商業繁榮活躍的港口,但還不是金融市場。英國政府禁止在殖民地設立銀行。這裡既沒有銀行,也很難見到英格蘭銀行發行的紙幣或鑄幣。北美殖民地的貨幣供應實際上是個大雜燴,包括貝殼串珠,其他國家的硬幣、殖民政府發行的紙幣,以及一些臨時被用作貨幣的東西,例如菸草公司的收條(在殖民地南部地區廣泛使用)。最常見的鑄幣是西班牙的里爾銀幣(Spanish real),經常被切成兩塊、四塊、八塊來找零錢。這就是為什麼紐約證券交易所一貫以一美元的1/8為最小單位來報價,直到2001年才改為十進位制。(待續)
2011年10月寫於紐約哈德遜河畔
(思進注:除註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為思進原創。【免責宣告】本文僅代表原作者個人的論述和觀點,敬請讀者自行判斷。內容或者資料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具體投資建議、不作任何商業用途、更不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