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自主研發的牙骨傳導系統作為創新聽力解決方案在單側耳聾干預中的臨床應用價值引起專家的關注。 學術會議組委會供圖
中新網上海10月20日電(記者陳靜)隨著民眾生活水平提升,如何在保證生活質量的前提下,更好地改善聽障人士的聽力,成為專家和業界關注的話題。記者20日獲悉,中國企業自主研發的牙骨傳導系統作為創新聽力解決方案在單側耳聾干預中的臨床應用價值引起專家的關注。
剛剛出席了中華醫學會第十八次全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術會議的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副主任趙宇、復旦大學附屬耳鼻咽喉科醫院聽力學臨床中心主任王雲峰20日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
復旦大學附屬耳鼻喉科醫院聽力學臨床中心主任王雲峰表示:“牙骨傳導聽力系統的出現,解決了單一干預手段無法滿足消費者多元化的需求的問題,為聽力重建領域注入了新活力。”
據介紹,牙骨傳導聽力系統將微型換能裝置佩戴在上頜磨牙上,聲音振動訊號透過顱骨傳導到耳蝸,沒有面板和軟組織吸收和衰減,音質自然而清晰,尤其是保留了辨別方向和噪聲環境下識別語言的高頻訊號。
趙宇教授告訴記者,目前,干預的聽損的方法包括CROS+氣導助聽器、經皮骨導助聽器,手術植入式骨導助聽器等,但這些干預手段或多或少存在手術風險大、音質欠佳、佩戴不適等不足。
這位專家解釋,經皮骨傳導方式的外接式骨導助聽器,聲音振動訊號在傳導中被面板和軟組織吸收衰減,聽力效果不如外科植入的直接骨傳導;對傳式氣導助聽器,兩隻耳朵都需要佩戴助聽器,健耳耳道被堵塞,使日常生活受到影響;手術植入式骨傳導助聽器有一定的風險,手術前患者不知道會聽到什麼樣的聲音。
趙宇教授表示,聽力損失的發病原因各不相同,發病原因分為先天性與後天繼發性。近年來,聽神經瘤與膽脂瘤的發病年齡越來越年輕,選擇手術摘除者有部分人術後聽力喪失且人工耳蝸無法起到有效作用。趙宇教授直言,如果不及時對他們的聽力進行有效干預的話,聽力障礙會對他們的學習、工作、和家庭生活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牙骨傳導聽力系統將牙作為“天然與顱骨整合在一起”的基座,替代了相關外科植入的鈦釘基座, 無創的同時能保證聲音傳導質量。據瞭解,這種非手術直接骨導助聽裝置不僅無創,在安裝前,患者可以試聽聲音效果。
王雲峰表示對記者表示,牙骨傳導系統的出現打破市場僵局,不僅無創、佩戴隱蔽舒適度高、價格適中,更重要的是治療方向精準,只要有一個耳蝸“工作”的患者,都可以使用牙骨傳導系統產品。
體驗了牙骨傳導系統的王女士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技術人員把一個小小的口內裝置放在我的牙齒上,我能夠清楚聽到播放器中的樂曲,產品取戴過程,全程也只需要兩、三秒,十分方便。”
口內機是否會影響吃飯、是否會有很明顯的感覺?聲佗醫療技術人員表示:“口內機的骨傳導訊號水平能夠調整到防止觸覺感知,並提供足夠的功能增益和輸出,不會影響到說話和日常飲食。”(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