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多年來就知道星系是自相殘殺的。像我們自己的銀河系這樣的大型星系透過吸收較小的鄰居而獲得了質量。
現在看起來像大麥哲倫雲這樣的小星系也以較小的鄰居為食。
天文學家已經發現證據表明,銀河系的一個矮衛星星系大麥哲倫星雲 (LMC) 已經吸收了球狀星團。球狀星團不完全是星系。它們是由數千甚至數百萬顆恆星組成的球狀星團,它們是最大、質量最大的星團。它們更老,通常比疏散星團具有更低的金屬丰度。天文學家認為球狀星團可以保持部分連貫性,即使在被像 LMC 這樣的更大星系吸收之後也是如此。
一組荷蘭和義大利的天文學家發表了一篇論文,展示了他們的證據,即大麥哲倫透過吸收球狀星團而變得越來越大。標題是“大麥哲倫星雲過去合併事件的遺蹟”。主要作者是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系教授 Alessio Mucciarelli。該論文發表在《自然天文學》上。
球狀星團 (GC) 有點神秘。長期以來,天文學家認為它們是由單個分子云形成的恆星集合。看起來好像一個星團中的所有恆星都具有相同的年齡和金屬丰度。但是隨著我們的觀測能力越來越好,結果證明大多數星團都包含多個不同年齡和金屬丰度的恆星群。所以現在天文學家認為,在最初形成GC之後,該星團可能遇到了另一個巨大的分子云,從而引發了另一輪恆星形成。
這張 NASA/ESA 哈勃太空望遠鏡影象顯示了一個名為 NGC 7006 的緊湊而遙遠的球狀星團。它是一個 1 類球狀星團,這意味著它的恆星高度集中,而不是分散和擴散。
幸運的是,儘管 GC 可以有多個恆星群,但它們的中心在與星系合併後可以保持在一起。這一事實對這項研究至關重要。
這項研究背後的研究人員團隊研究了大麥哲倫雲中的 11 個不同的 GC。其中之一是 NGC 2005,它距離大麥哲倫星系中心約 750 光年,包含約 200,000 顆恆星。NGC 2005 中的恆星與 LMC 中的其他恆星不同:它們比 LMC 中的其他 10 個星團含有更少的鋅、銅、矽和鈣。
天文學家認為,NGC 2005 本身就是一個較小星系的遺蹟,該星系在數十億年前被 LMC 吞噬。較小的星系恆星形成效率低,質量類似於矮橢球星系。數十億年來,這個小星系被拉開,它的大部分恆星四處散佈。但不是核心。在這個小星系的其餘部分溶解後,核心基本保持完整,這個核心被稱為 NGC 2005。
NGC 2005(左)和大麥哲倫星雲(右)的合成影象。球狀星團 NGC 2005 中恆星的化學成分與大麥哲倫星雲中的其他恆星不同。這是我們銀河系外矮星系合併的第一個證據。
研究人員使用一種稱為化學標記的技術來識別共享起源的恆星群體,當沒有其他可觀察到的證據表明群體相關時。“化學標記是少數允許我們追蹤完全溶解的衛星的技術之一,而且在沒有任何運動學或空間相干遺蹟的情況下,識別
很久以前因異常化學成分而消失的恆星和星團,與他們現在生活的環境,”作者寫道。
這並不總是容易做到,因為它依賴於高解析度光譜。它還需要對化學丰度進行嚴格分析,而這可能會因所研究物體的天體物理引數假設的細微差異而受到影響。最關鍵的引數是恆星的有效溫度。弄錯了,其餘的結果很可能是錯誤的。這項研究背後的團隊試圖透過使用 11 個 GC 作為示蹤劑來解決這些問題。
GC 作為示蹤劑工作得很好,因為即使在與它們合併的更大星系中溶解後,它們的核心仍然完好無損。他們寫道:“這樣的叢集將記錄其誕生環境的特徵。”
研究小組將 NGC 2005 中恆星的金屬丰度與 LMC 中的其他 10 個 GC 以及銀河系中的 15 個較舊的 GC 進行了比較。如下表所示,NGC 2005 的金屬丰度尤為突出。
“我們實際上看到了早期合併的遺蹟,”格羅寧根大學 INAF 研究員、格羅寧根大學論文的合著者戴維德馬薩里說。“而且我們現在首次令人信服地證明,我們銀河系附近的小星系反過來又是由更小的星系組成的。”
關注我,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