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講東北野戰軍的時候,大家都對東野的炮火印象比較深刻。
有朋友便有疑問了:東野在解放戰爭中的炮火那麼猛,為什麼之後抗美援朝時,火力突然就“下降”了呢?
還有朋友問:之前解放戰爭中不是繳獲了上萬門火炮嗎?到抗美援朝時,這些火炮又哪裡去了呢?
其實這些問題有的是理解史料的問題,有的是邏輯問題,我們就結合一些資料給大家解讀下。
首先聊聊解放戰爭繳獲火炮的問題。
據全國解放戰爭四年主要繳獲統計,我軍在1946年7月到1950年6月,一共繳獲了大小火炮54430門。
這5萬多門火炮,聽起來不少,實際上也確實不少,所以說在解放戰爭中繳獲火炮上萬門的說法是正確的。
不過,很多朋友卻沒有去了解下這5萬多門火炮的具體構成。
如果潛意識地覺得,這些火炮都是山野榴炮等“大炮”的話,那麼必然會出現誤讀。
實際上,這54430門火炮中有:
榴彈炮587門、野炮681門、山炮2187門、加農炮27門,以上合計為3482門,佔解放戰爭中繳獲火炮總數的6.4%。
很顯然,雖然3482門大炮的絕對數不少,但是所佔比例卻並不高,連5萬多門炮的零頭都不到。
那麼解放戰爭中,繳獲火炮的大頭是什麼呢?
是迫擊炮!
據統計,解放戰爭中繳獲50炮6772門、60炮25051門、輕迫擊炮11896門、重迫擊炮771門,合計44490門。
簡單點說,解放戰爭中繳獲了5萬多門炮,其中就有4萬多門是各類迫擊炮;如果再細緻點說的話,那就是迫擊炮佔解放戰爭繳獲火炮總數的81.7%。
由於我軍武器的主要來源是繳獲,所以在解放戰爭中,敵我兩軍最為普遍的炮火支援,其實就是迫擊炮。
除了迫擊炮外,解放戰爭中火炮繳獲的統計還包括火箭筒。
其實一般來說火箭筒是不應該計入火炮統計的,不過我軍長期缺少炮火,甚至有時候連擲彈筒這樣的兵器都要計入到火炮中。而美式火箭筒這種“高精尖”武器,自然也特殊對待了。
在解放戰爭中,共計繳獲火箭筒2338具。單以數量來說的話,比山炮的繳獲總量還大,比榴彈炮、野炮、加農炮的總和還要多出個四位數來。
除了以上大炮、小炮外,解放戰爭中另繳獲高射炮、戰防炮、步兵炮、機關炮等2342門,以及雜類火炮1778門。
以上是第一個問題,即解放戰爭中繳獲火炮的具體類別及數量構成。
第二個問題是,繳獲瞭如此數量的火炮,是不是都能全部裝備呢?
答案是:不能。
因為戰場上繳獲的武器,並不全是完好無損的,其中有的損壞後可以修復再使用,但是有的損壞嚴重則不能使用了。
另外軍隊作戰要考慮武器的制式、型號和壽命,我軍繳獲的火炮後要統一整理和使用,有些型號雜、老化嚴重的武器便會被淘汰。
還有任何火炮的使用,除了火炮本身外,還要有彈藥保障。有的火炮備彈較少、口徑特殊,不具備建設彈藥生產線價值的話,也會被淘汰。
同時我軍是邊繳獲邊作戰,比如1947年繳獲的火炮,在1948年也可能會出現戰損而淘汰。
所以在以上要素的綜合作用下,並不是說繳獲了這5萬多門炮,在1950年解放軍的作戰裝備中,還有同等數量的裝備。
不過,由於繳獲數量實在也不小,透過以上所得並且堪用的火炮,我軍各級炮兵力量基本都得到了普及。
其中營連級普遍用小口徑迫擊炮、團級用中口徑迫擊炮和步兵炮、師級用大口徑迫擊炮和山炮、軍級用野炮;軍以上的獨立炮兵部隊則用野炮和榴彈炮。
其中火炮力量比較強的東北野戰軍部隊,在遼瀋戰役前便有炮兵縱隊、步兵縱隊有炮兵團、步兵師有山炮營、步兵團有迫擊炮連,甚至步兵連也有60炮可用。在我各大野戰軍中,屬於炮火配置最齊全,當然也最強大的一個。
不過這個強大是針對我軍的裝備歷史,縱向去談的。或者說,是針對我國當時的戰場環境去談的。
就實際的情況而言,也不能說東野的火力就強大到了多麼高的程度。
比如網上所說東北我軍的9000多門火炮,其中有近4000門是擲彈筒,有近3000門是60炮,真正的山野榴加炮的總數是618門。
一支超過100萬規模的軍隊,山野榴加炮的總數只有618門,跟當時的世界軍事強國橫向去比較,其實是很寒酸的裝備配置了。
而在整個遼瀋戰役雙方上百萬人的大戰中,東北我軍的炮彈消耗是156190發。這個炮彈消耗數相對於我軍之前的作戰來講,可以說是空前的;但就絕對數而言,15萬多發炮彈的消耗,顯然也算不上很多。
這就是我們針對一些網友的疑惑,所說的邏輯問題了。因為有的話和定義,你要看是誰說,在什麼環境下去說。
在當時,我們的解放戰爭是一個烈度,其炮兵的配置和炮火強度是一個概念;但是之後的抗美援朝戰爭,則是另外一種情況了。
以解放戰爭中的一些概念,去放到抗美援朝戰爭中,自然是對不上號的,也是更難以理解的。
實際上我們今天說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給人的感覺是兩個不同的時代。
但純就時間來說,以往人們提得較少的解放戰爭第四年度是1949年7月到1950年6月;而抗美援朝戰爭,是在1950年10月就打響了,兩場戰爭之間相隔只有幾個月的時間。
比如第4野戰軍的第40軍,在1950年4月時,還在海南島上作戰;僅僅半年之後,便已開赴朝鮮與美軍作戰了。
有朋友說,解放戰爭繳獲了那麼多火炮,抗美援朝時都去哪兒了?
我們可以告訴大家的是,為了更好地適應對美軍作戰,初期入朝的志願軍13兵團的4個軍,都是專門進行強化了的。
其中,60炮下到步兵連,每個連裝備3門;81/82毫米迫擊炮編在營級,每個營裝備3門炮;每個步兵團則編步兵炮連和重迫擊炮連,分別裝備3到4門步兵炮或重迫擊炮。
志願軍初期入朝的步兵師有師屬山炮營,一般裝備12門美式或日式75毫米山炮;有的步兵軍有軍屬火箭炮營,裝備數門國產的六管火箭炮。
以38軍為例,全軍裝備有:
36門75毫米山炮、34門92式步兵炮、4門57毫米無後坐力炮、5門國產六管火箭炮、50具火箭筒、31門重迫擊炮、86門81/82毫米迫擊炮、225門60炮、100具擲彈筒。
以解放戰爭中我軍的繳獲統計中的“火炮”標準來看,38軍裝備有471門炮,如果把那100具擲彈筒也算上,那麼裝備有571門“炮”。
這一看這個數字,是不是也不弱呢?
但我們也看到了,這個武器統計中迫擊炮仍然佔絕大部分,真正的大炮其實沒幾門。而在解放戰爭中,這樣的火力配置可是絕對不低的了。
有朋友會問了,東野的縱隊不是有炮兵團嗎?為什麼此時38軍沒有軍屬炮團呢?
其實在1949年,原東野的縱隊炮團都抽出去合編為預備炮兵了,而在1950年抗美援朝時,我軍也出動了預備炮兵3個師,共計裝備野炮、榴彈炮284門。
想想我們解放戰爭中才繳獲了多少野炮、榴彈炮?又能留下多少來?而出動4個步兵軍(後來加了50軍和66軍),就配3個炮兵師,這也可以說是精銳盡出了。
要是以解放戰爭中的標準來看,這樣的火力配置就是頂天了,對國軍的所謂精銳部隊也有絕對優勢。
但是在朝鮮,我們的對手是誰?
是美國,是當時世界上最現代化的國家,其軍隊也是世界上最現代化的軍隊。除了美國外,還有10多個國家派出自己的精銳部隊參戰。
在解放戰爭中,我們都聽過國軍所謂的五大主力,什麼美械軍之類的。
國軍所謂的美械軍的裝備,在正牌美軍面前,那才算個啥?
國軍的五大主力軍,編制內其實連一輛坦克也沒有,美軍一個步兵師140多輛坦克;國軍的五大主力軍,軍屬105毫米榴彈炮營都沒有配齊或滿編,美軍一個步兵師,105毫米榴彈炮有54門,155毫米榴彈炮有18門。
美軍的步兵師另有1個師屬防空炮營,裝備32門雙管40毫米高炮和4管12.7毫米高射機槍。
美軍的步兵團有12門制的重迫擊炮連和22輛制的坦克連,步兵營有各類迫擊炮、無後坐力炮、火箭筒46門。
美軍的步兵師還有大量車輛,機動能力強,彈藥的攜帶量大。
不誇張地說,國軍五大主力加起來的綜合火力投放效果,都未必有美軍的一個師強。
同樣,志願軍當時經過火力加強後並不亞於國軍的美械軍,但對美軍的火力仍然處於絕對的劣勢。
另外,這僅僅是是談的陸軍,對志願軍炮兵造成更大麻煩的是美國空軍。
解放戰爭時,國軍有制空權,但其飛機數量少、作戰效能低,根本不能對我軍造成多大威脅。但在朝鮮戰場上的美國空軍,上千架戰機就死盯著狹窄的朝鮮北部,戰機的出動密度和強度是極大的。
戰爭初期,我軍雖然出動了3個機動炮兵師,但騾馬炮兵在美國空軍的壓制下別說發揮作用了,連基本的機動都極為困難。
在第一次戰役中我機動炮兵僅5個營參戰,打出了505發炮彈;第二次戰役中我機動炮兵僅48門參戰,打出了549發炮彈。
實戰中甚至師屬山炮、團屬步兵炮/重迫擊炮都因美空軍的壓制難以發揮作用。
如38軍在第二次戰役中僅打出了75毫米炮彈22發、70毫米步兵炮彈121發。實戰中,我軍主要的炮火支援其實是伴隨著步兵突擊的81/82毫米迫擊炮和60炮。
以這樣的火力去攻擊上面提到的美國陸軍,而且我們的步兵也要挨著美國空軍的狂轟濫炸,我們可以想象這是個多麼艱難的作戰環境?
所以我們說,一切問題都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一個環境中出現的情況,換到了另外一個環境中就要重新考量。只有去細緻瞭解了,我們才能有更清晰的認識,得出更準確的結論。
同時,透過這篇文章也希望大家瞭解我軍作戰的艱難程度。人民軍隊的發展壯大,是一步步打拼出來的,而這個過程並不輕鬆,我們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