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北京水電勘測設計院副總工程師趙人龍在單位的垃圾桶裡,翻到一枚信封,這枚信封上所有圖案都被墨線劃掉,讓丟棄者沒有想到的是,這枚信封在全國的存世量不足20枚,是新中國最著名、最珍貴的郵政用品——“28號信封”。
1957年到1959年之間,新中國郵政發行了一套極富藝術氣息的美術信封,這種信封上印有郵資圖案,採用的是新中國第9套普通郵票的圖案,俗稱“普9美術郵資封”。
也就是說,購買者可以不貼郵票直接進行郵寄。除了郵資圖,這套信封最大的特點就是在信封左側印有精美的彩色圖案。
這是新中國第一套美術郵資信封,共發行了5組28枚,美術圖案覆蓋兒童、花卉、國慶等歡娛場景。在八十年代前,所有的記錄中對於這套郵資封的介紹都是5組28枚。直到改革開放後,第29枚、編號28的郵資封才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這枚28號封左側的圖案是天安門剪影,上方一把鋼釺直指天空,寫著1070和1800兩個數字。
1959年正處於“大躍進”時期,當時宣傳的鋼產量要從535萬噸增加到1070萬噸再到1800萬噸。8月29日,因圖中數字與實際產量不符,這枚信封被要求停止印刷,此時上海國營五四二印刷廠已完成印刷50萬枚,於是只得將其封存,計劃銷燬。
1960年6月,這批美術封被運送到北京郵票發行局,本著勤儉節約的目的,發行局試著在信封上加蓋、加貼以求廢物利用,但效果並不理想。在報請郵電部批准後,北京郵政局在信封的郵資圖、美術圖案、位址列上加印了劃銷線,然後翻過來作為郵政公事信封使用。
由於這類郵資封使用較為小眾,普及率不高,加之“內部使用”的侷限性,這枚信封很多年後才被有心人披露,目前已經發現的數量不足20枚。其中一枚就是被趙人龍在單位的垃圾桶裡翻找出來的。
2014年,享年九十七歲的集郵泰斗趙人龍去世。在擔任《中國集郵報》編輯的期間,趙老每週必做的事情,就是在垃圾桶裡翻找大家隨手丟棄的信封,一旦遇見他認為“有意思”的信封,趙老總是像撿到寶貝一樣興奮不已。
編輯部的同事曾問趙人龍,這些信封有什麼用,趙老的回答是“其實信封有沒有意思不在於信封上的郵票,而在於信封上的郵戳,郵票花錢就能買到,但‘有意思’的郵戳很難尋覓……收集信封不僅能讓我們瞭解地理知識、人物知識等,信封本身還是郵政歷史和集郵歷史的載體,正所謂,今天的信封,明天的郵史……”
也許正是對集郵的這份初心,才讓趙人龍擁有在集郵者心中最為崇高的地位。透過這枚郵資封,也從側面記錄了“大躍進”運動的結束。歷史讓物品成為文物,文物又透過自己見證了歷史,這才是神秘的"28號"封最珍貴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