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顯示,今年以來,全國影視類公司等市場主體共新增65萬餘家,以明星工作室居多,且註冊地集中在個別“小地方”。據媒體近日報道,記者走訪聚集地之一——江蘇省徐州市北部縣級市新沂發現,當地在招商引資的稅收優惠下,透過空殼註冊、保密簽約、高額返稅等手段,陸續吸引了近1200家影視文化類市場主體。
單看明星註冊工作室,或是某地招商引資,都無可厚非;真正挑動社會敏感神經的,在於其“招商”幌子之下的避稅行徑。誠如記者調查所見,這些名義上的扎堆註冊地,既沒有辦公場所、工作室掛牌,也沒有任何員工,有的卻是“一址多照”、共用同一個聯絡電話等亂象。上千家公司徒有其名,沒有實質性的投資經營,顯然也不可能帶動攝影棚、外景地等配套建設,更不用說拉動當地就業與消費,帶來經濟繁榮了。簡言之,在“稅收政策窪地”設立明星工作室,是地方用裡子賺了面子,完成招商引資考核任務的同時得到了“聊勝於無”的部分稅收,而明星們則佔了“大便宜”。
這麼“過一道水”,看起來“你情我願”,實質上雙方得失極不均等,影響更是極其惡劣。對於當地來說,表面上招商搞得紅紅火火,卻只有賬目上的來來回回,沒有達到帶動經濟的目標不說,反而容易由於註冊審查不嚴、監管不規範等,讓鑽營者“有機可乘”,滋生出偷稅漏稅等違法行為;而充斥泡沫的GDP,高額返稅的壓力,還會放空地方財力、放大涉稅風險,為當地財政埋下隱患。更為嚴重的是,明星本已屬於高收入群體,享受著流量時代的巨大紅利,卻還想方設法鑽空子避稅,這對社會公平、法治尊嚴都是嚴重侵蝕。
在霍爾果斯上演“瘋狂大逃離”之後,明星避稅聚集地又紛紛冒頭,無異於一記警鐘,提醒有關部門必須查漏補缺、強化監管。放眼現實,明星片酬畸高、收入多樣、避稅逃稅花樣如麻一次次引發社會關注,但即便在日漸嚴格的“限薪”與處罰之下,很多明星依然在搞變通,掛著出品人、製作人等身份賺錢,或將部分片酬轉化為投資、股權等分紅,甚至乾脆簽訂“陰陽合同”弄虛作假。基於行業特殊性,影視明星理應成為稅務部門的長期重點“關照物件”。從收入源頭到後期繳稅都進行嚴格監管,從個案處罰上升到整個行業的系統治理,投機分子才會無漏洞可鑽。
當今中國,法治觀念深入人心,地方“優惠政策”的歷史侷限性也愈發明顯。國務院曾專門就清理規範稅收等優惠政策發出通知,要求取消“先徵後返”“即徵即退”“等額獎勵”等違規優惠,堅決堵塞地方政府財力流失漏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本不應該有什麼“避稅天堂”,更不允許有法外之人。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迫切心態可以理解,但上述思路著實不可取。用心打造穩定、公平、透明的營商環境高地,“栽好梧桐樹,引得鳳來棲”才是長遠發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