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至今都沒想明白,很多人從來沒有在市場實戰過,沒有掏錢購買哪怕一件到代真品,卻能成為“權威”專家,堂而皇之的給藏友“鑑寶”,讓整個市場的文物鑑定水平,倒退到一個可怕的地步。
別說什麼科學儀器輔助,至少當下來看都是扯淡,一個放大鏡、一雙白手套依然是主流,毫無科技含量可言。如果真的擁有高深眼力的加持,廣大藏友不會有那麼多意見,可目前的文物鑑定方法,很多都已經淪為了笑柄......
只敢論館藏數量、論傳承有序、論“洋大人”定下的標準!“眼學”和“科學”鑑定在非標準化機制的狀態下,可以被肆意操控,讓收藏行業乃至於文物保護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老一輩大師:張伯駒 孫瀛洲
早年間,文博界不管是實戰派、學院派還是考古派,如張伯駒、孫瀛洲、耿寶昌、陳萬里等大師級人物,無論民間高手還是文博單位的知識分子,還沒有那麼大的分歧,各司其職卻共同朝著保護文物的方向努力。
他們所經歷的是一個比較“單純”的年代,尤其是1995年之前,收藏市場還沒有完全形成,僅有一些國家特批的國營文物公司,在尋找徵集流散於社會的文物。
此時,實戰派負責尋找、收購、保管,學院派負責入藏、清理、著錄,而考古派則是整理各個發掘報告,解讀文物知識等工作。那時候,因為沒有什麼金錢利益上的誘惑,大家只要幹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所以很少會出錯,一大批民間國寶文物歸藏國家,享譽至今。
可自從文物收藏市場“開閘”之後,拍賣公司、古玩市場大量興起,造假產業、盜墓團隊應運而生,面對著應接不暇的手段,文物鑑定的骨幹力量開始招架不住了。
從應對低仿的從容,到高仿誕生的焦慮,再到高科技造假的無所適從。很明顯,很大一部分專業鑑定者,審美水平仍然停留在他們所見過的那部分舊物的淺表認識上,跟不上時代了......
這就造成了鑑定失誤率開始大幅度上升,造假者按照專家們編撰的學術、圖錄以及“鑑定秘訣”去仿製,每每看到那些“似曾相識”的假文物,往往會誤判成真品,“北魏陶俑”事件就足以證明,一個農民造的假陶俑,竟然能讓故宮、國博的專家們集體打眼。
相反,因為大量出土文物流向民間,很多專家們根本沒見過的文物,因為找不到“參考資料”,往往會被誤判為贗品。就這樣,真假顛倒讓原有的文物鑑定體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
從那時候,專業鑑定者們悄悄發生了改變,從深度的“眼學”鑑定變成了以“經驗”來論真假。
當技術受到挑戰,無法用能力來判斷的時候,那麼為了保住飯碗,維持“壟斷”,就開始用以偏概全的“數量論”來保證“權威”。
拿最典型的元青花來說,2005年橫空出世的2.3億“鬼谷子下山”罐,打破了對元代青花瓷毫無研究的中國陶瓷專家們的認知,他們第一次感受到資本操作有多少的“錢景廣闊”,同時也非常焦慮:以前沒怎麼重視過元青花,現在變成天價了,要怎麼“圓”過去呢?
他們想到了一個方法,放棄了本該下功夫研究的課題,反而“不辭勞苦”著書立說,配合國外資本將元青花的數量牢牢鎖定!所謂全世界元青花只剩下300件,且大多都在外國,這種荒誕的“權威理論”經過不斷的宣傳,漸漸深入人心,絕對的館藏數量論就此成為主流!
1980年江西高安縣一次出土19件元青花
學者們仔細統計過館藏數量,但用心統計過民間出土的數量,乃至於國內外收藏家珍藏的數量嗎?並沒有。
他們罔顧了元青花大量存在的事實,元人蔣祈在《陶紀略》中記載:“景德鎮,有窯300餘座。”同時據《宋會要輯稿》和《元典章校補》卷九記載,元代景德鎮瓷器窯場上交的稅額,要比宋代足足高了七倍!且現代考古早就驗證了元代窯場生產青花瓷是主流。那麼巨大的生產量,難道都憑空消失了?
而且中國考古出土的元青花數量也非常多,光江西高安就曾一次性出土過19件精品元青花,其他像北京、河北、浙江、江蘇、內蒙、雲南都有過出土記錄,可謂遍佈全國各地。什麼全世界只剩下300件,而且大多都在國外,此理論不可謂不荒唐至極。
以此衍生出一系列的“數量論”,什麼汝窯只剩78件、鈞窯只剩200件、紅山玉只剩200件等奇葩說法,竟然還有相當一部分民間藏友對此深信不疑......
誠然,“數量論”的根據是各國館藏以及拍賣記錄來推斷的,但這個標準是老外定下的,國內專家所做的就是“洋大人”說啥就是啥。於是,傳承有序成了主流,老外100多年前的掠奪歷史成了“權威”,中國幾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卻成了“無參考依據”......
一邊是自信滿滿、置若罔聞,一邊是質疑不斷、威信掃地,文物鑑定,失去了自己的標準,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學院派說實戰派都是一幫沒文化的民工,實戰派說學院派都是看書看傻的書呆子,考古派更是嗤之以鼻:“你們都是推銷贗品的鑑定證書販子。”
誰也不服誰,誰也不信誰,不止是貽誤市場秩序,還嚴重阻礙了我國學術的進步,大家都在忙著撈錢,總之就是一句話:“傳承文化,發現民間珍寶?這麼吃力不討好的事情,誰愛幹誰幹去,我才沒那個閒工夫。”
文物收藏的亂象,說到底還是鑑定體系的失靈,縱然國家有心想開啟民藏這個巨大的寶庫,但各種鬧笑話的操作,讓民間藏家們陷入了無法確真、確權的泥潭。各路專家們只想保持現狀,維持自己的“鐵飯碗”,一旦有什麼新理論出來,無休無止的口水戰讓人疲憊不堪。
所以我們看到了一種無奈的現狀:我們的文化瑰寶在非標準化的鑑定體系下依然尋路無門,我們的收藏行業在虛偽的互相欺詐中艱難自我淨化,我們的文物在國內蒙塵民間到國外“鍍金”一圈就成了國寶,我們的廣大民間藏友還在一夜暴富的庸俗審美誤區裡繼續浪費著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