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南京明孝陵博物館,欣賞過一個主題雨花石精品展,叫“梅花石韻”。所有展品,來自一個名叫徵爭的個人收藏家。
雨花石,是石頭還是玉?我不清楚。於石頭而言,我便是塊木頭,一竅不通。但是我很喜歡看雨花石。八十年代初期第一次去南京,專門去了雨花臺,想找到幾粒雨花石。結果明確,一粒沒有。後來去六合遊玩,在一個又一個火山舊址尋找著名的“雨花石罐”,也一次次空手而反。
早些年到南京,有時候去古玩市場轉轉,專門為看“雨花石”,年輕時還買過幾顆,到辦公室分享。是便宜的那種。昂貴的不敢買也買不起。以為雨花石就是一般般的石頭。
看了“梅花石韻”展覽,才知道,雨花石竟然如此麗。展示芳華的關鍵,絕頂簡單,就一碗清水而已。在水裡,每一粒石子都彷彿戲精附體,滋潤而完美。假如沒有被發現,只是混在沙子裡,再可愛的石頭,不過是建築工地上的一粒石子,默默無聞地被壓在地底,無機會嶄露頭角。
中國人對於石頭,一直有一種執念,喜愛到了瘋狂的程度。還記得電影《瘋狂的石頭》嗎?不但收穫當的巨大票房,還成就了郭濤、黃渤等一眾明星。那塊石頭,一定不會被淪落到建築工地,它是鑽石。
歐洲皇族對於鑽石,有異常偏愛。那些璀璨美麗的鑽石,甚至沾染了血腥和罪惡。“泰坦尼克號”中的那顆“海洋之心”,是愛情不變的證明。“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用的便是這個創意。
中國人是例外。鑽石不是喜歡的菜。中國人最喜歡的石頭,叫做“玉”。古人對玉充滿了崇拜。從舊石器到新石器,石頭的精華被找到了。“君子以玉喻德”,說明對玉的重視。
玉的溫潤,玉的晶瑩,玉的忠誠等等,玉被古人賦予了美好的德行。玉,不但有品行,還有神奇的功能。古人認為,玉可以使靈魂不滅。遊玩大大小小的博物館,沒少見各種各樣功能用玉。
佩玉、裝飾玉之外,還有七竅玉、玉覆面和金縷玉衣等葬玉。玉,是石頭,高於石頭。
可能從女媧補天的神話開始,古人對石頭就有了不同凡響的敬意。於是,有了孕育孫悟空的大石頭,也有了“石兄”與賈寶玉。《紅樓夢》中的“通靈寶玉”不是賈寶玉,是小說中寶玉脖子上的石頭。石頭與賈寶玉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然而,“石歸山下無靈氣,縱使能言亦枉然!”迴歸到青埂峰下的通靈玉,恢復了石頭的本來身份,所以《紅樓夢》又被稱為《石頭記》。一塊不能言的石頭,被後人解讀出了太多的內容。這塊被女媧廢棄不用的石頭,終於有用了一回。
看過不止一篇不止一人的研究文章,研究成果為:賈寶玉銜玉而生,銜著的那塊寶玉,其實就是一塊五彩斑斕的雨花石。在黃鶯兒打絡那回,細細描寫了“寶玉”的大小模樣。在看到雨花石展之前,感覺作者有點看輕了寶玉的玉。看了雨花石展後,回過頭再想研究者的文章,感覺很有道理。
展覽叫“梅花石韻”,以雨花石上的梅花紋路為主。很多塊雨花石上,老枝嫩芽的梅花,風華絕代。梅花活在養在水裡的石頭上,有紅梅初綻,有綠萼吐蕊,有杏梅芬芳,有的與硃砂梅一模一樣,嬌豔不可方物。石頭的主人,怎樣尋到這些美不勝收的石頭?這些石頭,又承載了多少主人的生命和情感!
太驚奇了,居然看到一組被命名為“金陵十二釵”的石頭。石頭的紋理上,清清楚楚地嵌上了一個個鮮活的美人。除了人物形象,還有人與物相結合的造型:有旭日東昇,有夕陽西下,有老僧賞梅,有牧童吹笛……
一隻碗一隻碗地看過去,像看皮影戲一樣。相配的燈光,精緻的瓷碗,與石頭相得益彰。一塊石頭一個場景,一塊石頭一個故事。這樣的石頭,誰能不喜歡?它們不是玉,勝似玉。
“愛此一拳石,玲瓏出自然,朔源應太古,墜世又何年?有志歸完璞,無才去補天。不求邀眾賞,瀟灑做頑仙。”據說這首詩的作者是曹雪芹,看來他也是個石痴!比曹雪芹年長很多的大書法家米芾,歷史上著名的愛石之人。他對著喜愛的石頭,打躬作揖,口稱“石兄”不止。
假如《紅樓夢》的作者真的是曹雪芹,他對石頭痴迷的程度不比米芾差。整本書中,故事主人翁賈寶玉的種種行為,全部被那塊有靈性的小小石頭掌控。相比之下,對於鑽石寶石痴迷的人,更多是對於財富的喜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