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初中高中,乃至小學一直都存在年級中進行的一個分班的劃分,大致就是分出普通班,平行班,重點班這幾大類。劃分的依據基本上都是依靠成績的一個優劣程度來進行排名。
關於這條學校裡的“潛規則”家長們也都是早已習以為常,熟知在心,而這種將學生們劃分成三六九等的制度究竟是否正確,只依靠學生成績進行好壞優劣的評定又是否合理,這些也是一些家長在執行之餘產生的困惑。
“平行班”和“重點班”的學生,未來差距明顯
首先關於平行班,普通班,重點班的劃分,想必各位家長跟同學也都知曉。往往是成績中等的位於平行班,稍微差一點的則是普通班,而重點班則是優等生的集聚地,各個成績都是出類拔萃的存在。而同樣相對應的師資跟教學環境也都是不盡相同。
一般而言,普通班的人數是最多的,教學教師可能也多是一些普通教師,環境相對鬆散,氛圍也要更輕鬆。學生在普通班的學習可能更為輕鬆一些,但同樣較多的人數也可能會讓老師無法達到像平行班重點班一樣的點對點的關注,而學生由於自控力較差,可能很容易就被周圍環境影響。
平行班則是為處於中間,學生人數大多控制在二十人左右,進行教學的也多是一些資深教師,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是為了向著重點班衝刺的,壓力也要相對之下更大一些。
而重點班的教師可能有一些老師都是專門聘請的教授一類知名金牌講師來進行授課,同樣學生人數也較少,畢竟重點班的學生本身也是為了衝刺名校,而一個學校可以有多少學生被名校錄取,也關乎到它的名氣以及招生,所以往往身處其中的學生壓力會更大。
班級的劃分原因主要為兩點,一是為了增強學生之間的一個競爭性,二是為樂於學習的學生提供更良好的環境跟待遇,幫助他們來取得更好的成績。作為金字塔一樣優勝劣汰的生存法則的好壞與否我們尚且不予評價,但是隨著這個制度的實施,一些隱藏在其中的問題開始暴露。
重點班所賦予的過大的壓力讓其中的一些學生不堪重負,甚至有嚴重者造成了一些心理上的不健康。而班級的劃分也很容易讓學生之間產生了階級思想,甚至是班與班之間的拉幫結夥,把學校這種本應該高尚的學府之地搞得烏煙瘴氣。
這些“旁支”的產生必然不是學校老師的本意,但是同樣也是這種制度下產生的必然結果,而面對這些情況究竟應該如何調整也是當今要考慮的問題。
學習本是“樂”事,不應等級分明
在這裡筆者個人觀點依舊是認為學習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應當是一個喜好,而非是死板的任務。過於強硬的灌輸只會增加孩子本身的一個心理負擔以及壓力,有些孩子可以把這些壓力轉換為動力而有些孩子則是不行。
面對這種學生接受能力存在的差異性,學校與其執著於按照成績的劃分,不如改為就學生的性格心理進行班級的調整。在輕鬆愉悅的環境下可以吸收更多知識的孩子則放置在一起,而需要嚴加看管的學生也都是進行統一的管理,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實對於當今社會的學生而言,他們之間所存在的智商差距算不上嚴重,只不過是性格各有千秋,把不同的性格得到妥善的對待,才是重中之重。而學習能力,本身就應當是一個培養的東西,與其糾結於一昧死板的提高成績,倒不如先建立學習興趣。
現如今中高考的文理科目的可供選擇性,也可以看出教育部門對於學生一個興趣方面的自主選擇,讓學生去學習一些他所感興趣,樂於學習的東西,“為愛發電”,效果可能會更好。
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狀況,家長可以採取以下方式進行處理
- 發現狀況後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明白原因以及情況,並進行相應的輔導以及教育
- 如若存在學生拒絕溝通的情況,可以去詢問老師,同學等獲取學生近期在學校的動向以及事件
- 如果學生出現情緒極不穩定的情況下可以選擇在家休息或者去進行心理諮詢,學生心理問題不應忽視
筆者寄語
成績本就不應成為既定學生的唯一標準,教育也不當只是在學科科目上的單純培養。根據學生的承受能力以及心理素質合理的逐步規劃,才應當是真正的素質教育,而不是培養出只會讀書的“書呆子”。
今日觀點:對於“重點班”以及“平行班”的劃分,大家又有什麼看法呢?
(圖片來源均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