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是青少年與電子裝置“親密接觸”的高峰期,這讓許多家長擔心孩子沉迷遊戲,或受到網路“三俗”的不良影響。家長們的擔心並不多餘,青少年媒介使用技術嫻熟,但媒介素養有待提升,容易受到網路“三俗”侵蝕。
媒介素養是指人們面對媒介各種資訊時選擇和理解的能力、質疑和評估的能力、創造和生產的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等。這在新媒體海量資訊時代尤為重要。要提高青少年網民的媒介素養,需要“政府—學校—家庭—媒體—社會”立體參與,其中尤其要重視以下幾點:
價值觀引領是首位。媒介素養強調的是分辨和解讀資訊的能力,那麼以什麼尺度去分辨和解讀呢?先進的思想、正確的價值觀就是度量資訊的尺子。有的青少年容易受到“三俗”影響,其根源在於心中沒有正確的價值觀。要幫助青少年明是非、辨善惡、知良莠,使他們擁有度量資訊的尺子。要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養,用他們喜歡和願意接受的方式去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就像《覺醒年代》等影視作品那樣,在潛移默化中講述黨的初心和革命先烈的高尚情懷。
人文教育是奠基石。如果人文精神缺失,一些年輕人就容易陷入空虛和迷茫,讓網路“三俗”鑽了空子。無論教育處於哪一個階段,哪一種模式,都應該充分重視人文教育和人文學科,僅從實用和技術層面來談人文學科是目光短淺的。人文學科的獨特價值,正是在於塑造青少年的心靈和人格,培養其批判意識和理性思考能力,而這正是良好媒介素養的必備根基。
父母是第一影響人。如果年輕父母沒有節制地玩手機、刷影片,很難想象孩子能養成好的媒介使用習慣。由於父母的引導方式不同,使得孩子的網際網路使用習慣產生了很大差異,有的偏向學習資訊,有的偏向娛樂消遣。一樣的螢幕和鍵盤,由於父母媒介素養的不同,讓孩子走進了兩個不同的世界。父母的愛和陪伴、父母的正確引導和以身示範,能使網路在青少年成長中發揮更多的積極作用。
社會團體可為助力者。社會團體在青少年媒介素養提升過程中可起著重要作用,鼓勵和提倡社會團體舉辦豐富多彩的媒介素養實踐活動,以遊戲、競技、趣味的方式來訓練和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養,使之成為學校媒介素養教育的有益補充。
總之,隨著我國青少年觸網年齡的不斷降低,提升青少年媒介素養已是當務之急。《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就指出,加強全社會網路法治和網路素養教育,制定網路素養教育指南;加強青少年網路安全教育,引導青少年理性上網。只要政府與學校、家庭與社會團體攜起手來,就一定能讓青少年在面對網路資訊的海洋時明辨是非,健康成長。
(作者為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1年08月13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