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州市益都街道西張村,有一面讓全村人自豪不已的博士榜,紮根軍隊精忠報國的張曉芳、張玉波,耕耘三尺講臺教書育才的劉民千、劉永強、劉菲菲、劉永栓,治病救人造福百姓的張劍、張超、劉世錦……115名小有名就的西張“佼佼者”皆在榜中,“學有所成報效國家,才兼其德情繫鄉梓”的對聯高度濃縮了西張學子們的人生軌跡。
“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據瞭解,自國家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僅有1073人的西張村,就走出了博士生11人,研究生31人,本科生73人,平均三戶就有一位高材生,而且每年還在不斷新增,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博士村”。
劉民千,現任南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南開大學統計與資料科學學院試驗設計研究團隊帶頭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他長期從事數理統計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試驗設計與資料分析、計算機試驗的建模與最佳化、高維資料統計分析,並在國際統計頂級期刊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SCI論文近90篇。
作為西張村最早的一位博士生,劉民千堪稱功成名就,然而他每次回鄉時,都會為村內的年輕學生們“開小灶”。他常說:“我取得的一切,是需要自身努力和拼搏,但更離不開黨和國家的培養教育。飲水思源,學有所成後當然要為國效力、為人民服務,這樣才能對得起黨和人民對我們的期盼,對得起生我們養我們的這片土地。”
王壽華是村內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村婦女,早些年失去了丈夫,她自己將兩個孩子拉扯大,其中的艱辛自不必言。現如今,她的女兒已成為北京師範大學的博士生,兒子張延凱也在緊鑼密鼓的備考研究生,他們在校期間勤奮學習、表現優異,深得老師和同學們的認可,並多次榮獲表彰獎勵。
王壽華只有初中文憑,但她堅信“再窮不能窮教育”,無論如何也要讓孩子讀好書,因此她和孩子們的舅舅一起省吃儉用,最多時一天打三份工。同時,她也一直在培養孩子們的實踐能力和意志品質,要求他們絕不說謊、不要偷懶,杜絕“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和“十指不沾陽春水”,堅決不當“溫室裡的花朵”。放學回家後,孩子也會幫助母親幹活,從小就養成了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精神。
“早年我讀書不多,難以給孩子們輔導功課,但誠實、善良、吃苦耐勞等品質,我從一開始就給他們培養,讓他們成為自食其力、對社會有用的人。”其實,王壽華家的故事,只是西張村勤耕重讀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隨著村民們收入水平的提高,房屋越來越漂亮,道路越來越寬敞,但村民們“尊知識、敬人才”的價值認同從未發生過改變。如今,在益都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的支援下,西張村成立了教育基金會,對考取大學、獲得碩士、博士學位的家庭進行獎勵並張榜公佈。每年高考、考研等成績揭曉,村幹部都到每名“高中及第”的學生家道賀,並在“博士榜”上登入學生的相關資訊,崇文重教的傳統已經深植於西張村的文化土壤。
“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在家鄉建設和疫情防控中,西張遊子一直心繫桑梓、感恩回饋:在道路維修、村志編纂過程中,高階工程師張道旺帶頭捐款3萬餘元,其他人也紛紛慷慨解囊;2020年初疫情最嚴峻時,在讀博士生劉民聰和在讀研究生劉世昌、劉永浩等人帶頭組成了志願服務組織,在凜冽寒風中做好防疫排查,並利用假期積極投身村居環境整治、文明城市建立等工作,為家鄉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們將繼續加大支援力度,充分發揮西張村的育才標杆作用,帶動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進步,鼓勵支援孩子們求學成才。同時,我們也將加強與在外人才的對接溝通,鼓勵、吸引在外人才為家鄉的發展進步建言獻策、做出貢獻,讓‘人才之鄉’的金字招牌更加閃亮。”益都街道黨工委書記孫培偉說。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石如寬 通訊員 王雲鶴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