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高山
物價兇猛!許多美國民眾近幾個月來最直觀的感受是:吃喝住用行,樣樣都在漲。
在洛杉磯幾家超市裡,說起當地物價,消費者紛紛向新華社記者吐槽:黃毛雞從去年一隻12.99美元漲到16.99美元,活鯽魚從去年不到5美元一磅(0.45公斤)漲到6.99美元。以前,每磅1美元以下的青菜選擇豐富,現在則價格翻番或上漲數倍。
原材料上漲,連帶著“下館子”成本也變高了。坦普爾城特色川菜館品魚軒合夥人陳先生現在每次進貨都頭疼不已:蒜苗從以前一箱15美元漲到30美元,菜籽油從一桶18美元漲到40美元……很多來自中國的川菜食材,近期更“一貨難求”。人工成本更是高企,服務員和幫廚工資翻倍也難找到合適人選。陳先生表示,來餐館的都是老客人,菜品價格只能微調,不敢大漲,怕嚇跑客人。
小餐館難,大超市也難。
“今年是很困難的一年。”聖加布裡埃爾市一家大超市經理如是說。以瓶裝礦泉水為例,因為供應鏈不暢導致拿貨難,顧客在各大超市能買到的瓶裝水種類和數量越來越少,價格還不斷攀升,總體漲幅高達20%。
在美國大型連鎖超市開市客,不少生活用品明顯漲價,再加上供應不足,瓶裝水和衛生紙等日常必需品已開始限購。開市客首席財務官理查德·加蘭蒂表示,成本在不斷上升,紙製品成本漲了4%到8%,塑膠和寵物用品漲了5%到11%,公司已經被迫開始轉移成本。這意味著,這家大超市要在全國範圍漲價了。
對於習慣自駕出行的美國人,汽油價格上漲是個敏感話題。美國勞工統計局最新資料顯示,9月汽油價格同比上漲超過42%。洛杉磯居民馬丁·貝克形容,油價飛漲就是給每月生活開支“挖了個大坑”。房價也在持續上揚。全美前百大城市租房價格在過去五個月連續上漲,讓居民叫苦不迭。
飛漲的物價已反映在經濟指標上。美國勞工統計局上週公佈的資料顯示,9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環比上漲0.4%,同比上漲5.4%,同比漲幅已經連續5個月超過5%。美國不少專業人士已經用“通脹危機”來形容當前物價上漲。
有人把美國供應鏈不暢歸結於港口解除安裝瓶頸。為改善在港口外等待卸貨的貨輪數量太多的狀況,美國政府要求洛杉磯港和長灘港“連軸轉”,卸下積壓在海面貨輪上的貨物。不過,分析人士表示,就算港口24小時發貨,除了開市客和沃爾瑪等大企業,廣大中小商家也沒有能力24小時接貨。
洛杉磯縣因達斯特里市一家大型物流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供應鏈危機原因複雜,不僅是港口卸貨過慢導致。眼下商家正為假期購物季備貨,市場需求“爆棚”,再加上疫情期間人力不足,不少物流企業遭遇“用工荒”,進一步加劇了運輸環節時間延長、成本上升等問題。該負責人說,儘管商家和物流企業在想辦法消化部分成本,但仍會把部分壓力轉嫁給消費者,導致物價上漲。
雖然美國政府聲稱眼下的情況是“暫時性的”,但很多經濟學家認為,物價高企的局面可能持續到明後年,甚至出現“工資與物價螺旋式上升”,嚴重衝擊美國中低收入階層的生活。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