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內十幾個城市被選為基礎教育改革的試點城市,也讓“教育改革”再次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而在諸多傳聞和猜測之中,關於縮短學制的改革則聚焦了最多目光。
此前,我曾撰文探討縮短學制將有利於緩解高考複習的巨大浪費。但相比時間上的縮短,更為根本的問題還是要解決高考競爭的內卷,才能從源頭減輕教育的軍備競賽。試想一下,如果大家原本都能在16歲時學完高中課程,卻為了高考而不斷地複習和復讀,以犧牲時間的方式換取分數上的些許提升,就會形成典型的內卷局面。如果這一局面不能被打破,那麼哪怕縮短了學制,省下來的時間照樣會被高考的無底洞吞噬。
反過來,如果能夠實現普及大學教育,並且把大學本科教育通識化或者去名牌化,讓絕大部分有資格的學生都能接受均等化的本科教育,就能大幅度減輕高考的壓力。只要沒有高考名校這一誘惑所形成的巨大壓力,那麼中小學階段的學習程序自然就會加速,學生們不必花這麼多時間刷題備考,縮短學制就水到渠成。而且普及大學教育以後,也不用擔心縮短學制導致大批學生在16歲時就過早走上工作崗位,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會等到大學畢業後,也就是20歲左右時才開始工作。所以普及大學教育和縮短學制是相輔相成的,其中更具有根本意義的改革,還是要普及大學教育。
目前有一種頗為流行的說法,用以解釋限制大學甚至高中教育人數的理由——為了培養更多的職業技術人才,例如更多的工人和服務員,具體的實現方式,則是透過職業高中來培養這些就業人員。信奉這一邏輯的人似乎認為,假如所有年輕人都上了大學,就會導致無人從事工人、服務員等職業,所以必須阻止一半左右的年輕人上大學。
但上述邏輯其實似是而非。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只要薪資足夠高,一定可以找到工人和服務員。對於勞動者來說,即使擁有大學文憑,只要能拿到的工資足夠高,他們還是願意做工人、服務員甚至農民。如果所有年輕人都上了大學,不會沒人去做服務員和工人,只是這些職業的工資或許會比現在更高。所以換句話說,限制大學生數量所產生的後果,實際是不讓服務員和工人的工資漲得太高。
顯而易見,不應當為了維持工人和服務員的低工資而去限制大學生數量,因為提高這些勞動者的工資並不是一件壞事。如果工人和服務員的工資接近專業人士,反而有利於減緩貧富差距。有人說,工人的工資過高,恐怕會導致中國的產業失去競爭力。這種想法,其實顛倒了經濟發展的目的和手段。我們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最終目的,不就是要全民共同富裕嗎?實際情況是,工人的素質會因此得到提高,雖然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可能因此轉移,但是中國製造業的競爭力卻會隨之增強。
十幾年前的大學生擴招政策曾飽受爭議,但事後看來,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決定,擁有數量龐大的高素質勞動力,正是中國目前的優勢所在。其實在大學擴招以後,大學生和工人的起薪差距的確越來越小,甚至發生了逆轉。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在其他發達國家那裡也很普遍。但即便如此,學生和家長對於上大學的熱情卻絲毫沒有減少,這是理性的嗎?我在博士論文就研究過這個現象,發現這是家長和學生的理性選擇,即便大學生的起薪低,但未來的職場上升空間卻更大,從整個職業生涯來看,上大學的回報還是很高的。
有人會說,大學教育對於很多職業來說是浪費,做一個工人和服務員不需要大學教育。的確,大學很多課程對於部分職業比如餐館服務員的確沒有多大用,但是按照這樣的思路,高中教育甚至初中教育對於做餐館服務員也基本沒用,那我們為什麼又要堅持中學教育呢?所以按照統一的標準,也不能輕易得出“大學無用論”的判斷。
我下面從幾個方面來論證普及大學教育的必要性。
職業生涯的需要
現代社會里,很多老行業會消失,很多新行業會誕生,一個人一生可能要更換好多種崗位和職業。即使在同一個行業和企業中,勞動者也有晉升和換崗的機會。例如,現在的某個餐館服務員,未來可能會當餐館經理,甚至自己創業開餐館。當餐館經理和老闆的技能,就遠遠不是一個職業學校可以培養的,需要綜合的管理技能和學習能力,尤其是未來的餐廳可能還會面臨高度智慧化的挑戰。對於這位潛在的“餐館老闆”來說,早早地跳過大學階段,的確會多出幾年工作時間,卻將因此失去以後的上升空間。或許有人說,勞動者工作以後還可以自學,這句話本身沒錯,但有些課程如數學、計算機和外語,在年輕時的學習效果要好得多。其實大多數家長也都明白這一點,上大學不是為了立刻賺很多錢,而是爭取讓整個職業生涯發展得更好。所以即使大學生的起薪並不高,甚至未必能找到對口的工作,卻還是人生的正確選擇。因為從整個職業生涯的收入來看,大學的回報是很高的。而且大學教育所擁有的優勢,隨著人均壽命的延長,以及專業人士職業年限的延長,還將變得越來越大。
未來職業的智慧化
有人預測,未來二十年裡會有大量工作被機器人和人工智慧取代或部分取代,幾乎所有工作都會受到智慧化的影響。比如,司機這個職業未來很可能會被自動駕駛取代。在攜程的服務中心,越來越多簡單的服務請求由聊天機器人自動完成,需要人工處理的問題變得越來越複雜。未來的餐館裡,機器人和點餐軟體將完成大部分點菜和送餐的工作,餐館勞動者要做的是管理、設定和維護這些機器人和軟體。在工廠裡,機器人將完成主要的機械工作,類似於富士康流水線組裝工人崗位正在迅速消失,少量留下的工人職位,則需要設定、維護和修理機器人。即使是未來的農民,要想管理好一個現代化的農場和養殖場,也需要很高的綜合技能和學習能力。
這樣的未來,對於工人、服務員和農民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需要理解複雜的系統,擅長解決問題和自我學習,甚至需要掌握計算機演算法和程式設計能力。以這些能力需求而言,我們現在的高中教育和職業教育是遠遠不夠的,技術工人是前機器人時代的事了,今後需要的是懂機器人的技術人員。
事實上,隨著工廠智慧化和複雜程度的上升,就連一直標榜職業教育的德國,如今也開始反思,認為高階工人僅僅有職業教育可能是不夠的。只有具備更好的綜合能力,一線的服務和生產人員才有可能為創新和改進做出貢獻,未來有機會被提拔成管理和研發人員。
或許有人會說,畢竟現在還有不少低技能的機械性工作需要人力參與,上述問題似乎並沒有那麼急迫。但我們討論教育政策,必須具有二十年以上的前瞻性,因為現階段的孩子距離他們的職業黃金期至少還有二十年時間,在決策過程中必須做到未雨綢繆。
複雜社會的需要
不僅工作變得越來越複雜,整個社會也越來越複雜。各種消費產品、各種藥品、各種真假新聞和各種理財產品層出不窮。每人每天面臨各種選擇,商品、投資和職業都需要我們做出選擇。當各種選擇都變得越來越複雜時,個人如果不能深入理解整個社會的執行,就會錯失很多機會,還會踩坑、被“割韭菜”甚至被騙。高中教育的課程,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的要求,所有人都應該學習基礎的經濟學包括金融理財,才不會成為股市中的“韭菜”。人們還應當學習基本的統計學和背後的邏輯學,才不會被假新聞誤導。學習內容還應當包括計算機科學的基本原理,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計算機無處不在的社會。除此之外,還需要基礎的法律、心理學和倫理學課程。在我看來,以上課程都是一個複雜社會生存的標配,應該成為大學的必修課程。
家庭成員、朋友和公民
大學教育不僅可以讓自己受益,也可以讓周邊的人和社會受益。一個知識豐富且對世界和社會有更好理解的人,會是一個更好的朋友或更好的伴侶,也是更好的父親或母親,還會是一個更有素質的網民和更好的公民。有經濟學家統計,大學教育對社會(他人)的回報和對自己的回報在同一個數量級。
大學教育需要通識化
如上所述,大學教育主要培養學習能力,以及生活在複雜社會的各種技能。所以不分專業和文理,都應該學習大量的基礎必修課——即實現所謂通識化。其實一些世界頂尖大學已經踏出了這一步,哥倫比亞大學前兩年的大學課程,基本不分專業都要需要學習基礎的必修課。現在大部分企業在招聘時並不在乎大學生的專業,而更看重綜合學習能力,因為企業對於崗位的技能要求變化非常快。大學本科只能提供一個基礎,大部分技能要在崗位上學習,或者要在專業的碩士和博士階段學習,所以現在很多頂級公司的校園招聘已經以招碩士研究生為主。
大學教育資源稀缺嗎?
在大部分發展中國家,或者在幾十年前的中國,的確還沒有能力普及大學教育,所以必須透過嚴苛的考試來篩選生源,把大學教育搞成精英教育。但現在的情況已經完全不同,中國的大學資源已經足夠讓每個人都上大學。當然,我這裡說的大學資源並不稀缺,是指大學的基礎課,大學的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教育資源依然處於稀缺狀態。但至少大學的通識教育資源是充足的,尤其通識教育的很多課程可以實現標準化,也就是使用標準的課程、作業、教材和測評等等。實現了標準化以後,就可以在不影響質量的情況下大幅度降低成本,例如透過開大課甚至網課的形式,來大幅度降低大學通識教育成本。事實上,未來的問題不是大學不足而是大學過剩,因為低生育率會導致生源的持續減少。
減少貧富差距
普及大學通識教育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緩解貧富差距,以前大學教育資源是稀缺的,最好的大學必須匹配最好的生源,資質差的學生就只能少上學了。這是一種教育資源稀缺時的無奈選擇,至於讓資質差的學生少上學,顯然會加劇貧富差距。當教育資源不再稀缺以後,家長本身就存在強烈的希望子女上大學的理性需求,就可以讓現在被認為資質差的那些學生獲得更多上學機會。於是在大學階段,會盡量向所有人教授複雜社會的生活技能和未來職業發展所必須的學習能力。這樣才能給所有人公平的機會,從而減緩貧富差距。
普及大學教育和高考改革
普及通識大學教育給高考改革帶來一種可能性,即用大學生能力考試來代替現有的高考制度。如今中國的“雞娃”現象尤其嚴重,已經成了低生育率的最大病因,中國的家長為了孩子的高考實在太過費心費力,而且這種壓力已經傳遞到了早期的基礎教育。如果能夠把大學教育通識化和普及化,就有可能進一步改革、弱化甚至逐步取消高考。把高考變成一種進入大學教育的資格考試,是絕大部分高中生透過自身努力都能過透過的考試。而不是在高中畢業階段,就用高考來篩選哪些人可以上大學,哪些人可以上名牌大學。當然在大學畢業時,找工作或者進入研究生院還是需要分層考試的。取而代之的可以是將大學生能力考試,作為就業和研究生錄取的依據。
水到渠成的縮短學制
把考試延後到大學畢業時,可以大大減輕高考的壓力,也減少基礎教育階段各個年齡段擇校的壓力。如果沒有高考的壓力,學生與家長就不需要專門複習備戰高考和中考,中學階段的教育可以提速兩年,大幅度降低教育的成本。這樣16歲就能上大學,學生畢業後也能更早地工作或者接受更高學歷的學習,這樣高學歷精英就多了寶貴兩年職業生涯,高學歷女性可以有更多的時間談戀愛,有利於她們步入婚姻殿堂,客觀上也有利於提升現在超低的生育率。
學霸、普通學生和社會的三贏局面
當今對於從事科研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很多原來本科可以完成的工作,現在都需要碩士和博士,尤其是在計算機和生物領域。有些專業,博士唸完還要讀博士後,按照現有的學制,那時學生的年齡已經接近三十歲。人類的知識就像一個巨人一樣不斷地長高,但是我們的基礎教育過去幾十年卻沒有任何的效率提升。其實對於學霸們來說,將太多時間和精力僅僅花在刷題上,完全是一種浪費。改革之後,學霸可以不再被高考拖累,20歲以後就可以攻讀碩士和博士。也不必擔心沒有高考會導致學霸無法脫穎而出,在大學本科階段,學霸還是有充足的展示其能力的機會。
不是學霸的普通學生,也可以從縮短學制中收益,在走上普通工作崗位之前,可以接受通識大學教育,這為他們未來的職場發展提供了上升空間,對於家庭和社會生活也都很有好處。當然,普及大學和縮短學制也給整個教育系統節省了寶貴的資源,真正實現了學霸、普通學生和社會的多贏的局面。
本科教育去名牌化
有人說,即使每個人都可以上大學,大家還是會為了考名牌大學而開展無效競爭,我的建議是,既然大學教育成為通識教育,而通識教育的特點,就是可以透過標準化拉平名牌大學和一般大學的教育質量。這樣一來,名牌大學的本科失去了掐尖生源的理由,也就不應該讓高考分數決定名牌大學的名額分配(可以抽籤錄取)。如果名牌大學的本科不能掐尖生源,那麼大學本科的牌子就變得不再重要,全社會現在只看大學牌子的習慣就會改變。這樣針對名牌大學的激烈競爭就會明顯緩和,整體教育的壓力和效率就會改善。
另一種思路是讓名牌大學放棄本科教育,擴大碩士生和博士生的招生數量。也許有人會說,用大學生能力考來取代高考作為擇業和研究生院錄取的依據以後,預計名牌大學研究生院的入學競爭還是會很激烈,大學生也會更加努力的學習。但是隻要把考試的壓力延緩幾年,就可以延緩整個基礎教育階段的考試壓力。還有,名牌大學的碩士招生數量遠遠超過本科生的數量,也會進一步減緩考試壓力。從公司招聘角度,大學生畢業考試比高考更能反映大學生當時的能力,考核的科目也更會匹配工作崗位的實際需求。當然,高考改革是個極其複雜的社會工程,未來會有各種各樣的改革思路,但普及大學教育至少能為高考改革提供更有利的條件。
總結:普及大學通識教育,對於未來愈加複雜的智慧化社會很有必要,而且當今中國完全有能力和資源普及大學通識教育。大學教育普及和通識化以後,可以讓年輕人擁有更好的職業發展的機會,也更適應智慧化社會的轉型,成為更好的家庭和社會的成員,還將有利於中國的產業升級和緩解貧富差距。大學的普及化和均等化,還會給高考改革創造有利條件,弱化高考競爭,將推動基礎教育提速和縮短中學學制的改革,最終形成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多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