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位網民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反映深圳沙灣中學初三分層分班教學實行三天被叫停,希望繼續實行分層分班教學。“沙灣中學創新思維教學應予高度肯定”,“雖然分班僅三天,但有極大的意義,又換回來挺令人遺憾而突然”,“求領導允許沙灣中學進行創新思維教學改革”。(10月15日 澎湃新聞)
儘管這次改革僅僅實行了3天就被叫停,但校方在教育理念上的創新思維與敢闖敢試的改革風範,值得肯定與讚揚,該模式背後的“因人制宜”理念也值得鼓勵與推廣。
應當看到,此次教學改革並不是拍腦袋之舉,而是經過深思熟慮、全面考量的應時之行。據悉,改革開始前,校方就曾針對學生的學科特點、接受能力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並在分析差異的基礎上,採取“共享”的方式配備師資力量,力求最最佳化地與學生的需求埠相匹配,透過教學要素的最佳化配置提高教學質量。正如學生所反映的,“絕大多數同學對分層教學後的同學和老師都感到熱情洋溢”,並感受到重新分班後的學習樂趣與動力。這或許可以成為窺探此次改革成效的一面鏡子。
現代教育倡導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做到“重視人,理解人,愛護人”,教育的本質則主張“用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其無一不是強調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個體的發展。以個體為基本單位制定合適合理的高效教學方針,這早已是學校教書育人的題中之義,而分層教學的模式則與此不謀而合。
所謂分層教學,即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與水平等因素進行合理分層,在充分了解差異的基礎上為學生配置合適的教學資源。相比於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分層教學能在更大程度上契合更多數學生的個性化訴求。學生“與生俱來”的個體差異性,要求教學不是單向的“自說自話”,而應在教學目標、內容、速度等方面,理解併兼顧到學生的個性需求,應努力挖掘隱藏在每一個學生身上的財富。而分層模式恰是透過“重新分組”的方式,力求教師能夠根據每一位同學的水平開展教學,推動學生的潛能挖掘、個性成長。
分層教學並非一個新興事物。國外的分層教學最早產生於1868年的“彈性進度制”,即將學生按照學力分成甲乙丙三等,並開展不同水平的對應指導。到了20世紀以後,分層教學的種類逐漸增多,如美國推行的“不分級制”“分科選修制”等,日本嘗試“按學習程度編班”,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家也紛紛加入實驗行列。而反觀中國,分層教學的試紙也正在多地徐徐鋪展開來,如2017年深圳教育部門所開啟的“新高考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教育教學管理模式”實驗,其中試行的“走班教學”便屬於分層教學的一種。
當然,如何下好分層教學這步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目前存在的質疑聲,正是下一步改革應當面對的提醒。如分層的衡量尺度只依靠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測驗是否全面?如何避免在分層之後學生“被標籤化”的歧視現象發生?如何避免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此類擔憂均應被納入改革的考慮範圍內,唯有如此,才能透過“分層”真正實現教育質量的有效提升。
此次分層教學改革的試驗,其“因人制宜”的教育理念與敢闖敢試的創新魄力值得認可與鼓勵。它就好比一顆石子投入了教育之池,儘管目前因故被叫停,但不應忽視其激起的漣漪效應——正是這一圈圈不斷向外擴散的波紋,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思考教育改革之題,推動著中國教育一步一步地穩定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