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班主任老師曾經感慨:
“隨著孩子年級的升高,學習越來越不是一件只憑智商就可以搞定的事。
我見過一開始單憑聰明,學習還過得去,但是因為懶散,沒有好習慣,成績越來越差的孩子;也見過一開始成績不夠拔尖,但是因為有毅力、耐心和好的學習習慣,衝過瓶頸期,越學越有自信,成績遠遠超出了老師的預估的孩子。”
不少孩子成績不佳,不是因為粗心,不是因為笨,而是因為長期懶散、沒有毅力和好的學習習慣,最終導致“積懶成笨”。
新學期,請家長務必警惕孩子“積懶成笨”。
孩子並非不聰明
只是懶得學習
輔導孩子寫作業,是最讓家長頭疼的事情。
多少家長在輔導孩子做作業時產生懷疑:我的孩子就這麼笨嗎?
“今天才學的知識,現在就忘了?”
“老師上課不是講過嗎,怎麼就不會做了?
其實,孩子並非真的學不會,而是懶得學會。
這種懶表現在兩大方面:
一種是行為上懶散。學習不願動筆;作業總是拖到最後一刻;沉迷能獲得短期快感的事物中,早早地選擇輕鬆舒適的學習方式。
一種是思維習慣上的懶散。只願做簡單的題目,不願思考難一點的題目;上課機械性記筆記;其實注意力沒有在聽課;學習遇到枯燥的內容就逃避,這種思維上的惰性,讓孩子在學習中一籌莫展。
孩子是怎麼越來越懶得學習的?
平時輔導作業時,很多家長習慣了要“陪讀”:
- 有的始終在旁邊指點督促;
- 有的每次都幫孩子檢查作業錯誤,直到作業全對為止;
- 有的實在看不下去,甚至直接動手幫孩子完成作業。
每一個孩子,也許從他做作業第一次遇到困難時,感受到家長對他和學習的態度、要求開始,心理上就出現了微妙的變化。
古語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輔導孩子學習也是這個道理。
家長的過度干預,只會讓孩子覺得學習不是自己的事。
反正做錯了有人幫忙修改,不做了有人代勞,考差了還有人幫自己找藉口。
沒有責任心的孩子不會把學習當做自己的事,也就習慣了偷懶,不動筆、不動腦,更談不上真正的學習。
懶得思考
孩子真的會變“笨”
認真思考也是一種習慣,但是很多孩子卻懶於思考。
這種“懶”來源於平時獲得答案的方式太簡單,接受固化的結論太多。
除了我們前文所說的父母影響,電子產品也有很大影響,手機、電視透過圖畫、文字、聲音把資訊傳遞給孩子,孩子根本不需要思考就能獲得結論。
為什麼很多孩子喜歡看電視,不喜歡看書?就是因為看書需要思考,而電視不用。
一旦孩子習慣接受資訊的方式太簡單,他們就會排斥那些需要動腦筋的學習內容,喜歡死記硬背,比如抄單詞、記筆記,一到需要思考的時候,就卡殼了。
大腦也是會“用進廢退”的,換句話說,越懂得思考,孩子大腦也會越來越靈活。
懶於思考是一種壞習慣,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學習能力,耽誤孩子的學習。
懶得去思考的孩子,等到了高年級,落下的學習內容會越來越多,差距也會慢慢拉大。
很多家長以為只要督促孩子就行了,殊不知孩子表面上的懶惰容易發現,深層次的懶惰卻無跡可尋。
- 孩子認真聽課,回家後也一直做題,為啥成績就是上不去?
- 別的孩子也沒我家孩子努力,為什麼別人總拿第一,我家孩子卻不上不下?
- ……
面對這些疑惑,最好的答案就是:永遠不要試圖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飾戰略上的懶惰。
曾經有清華大學教授大膽評價:在中國,至少有一半學生在“假努力”!
表面上看非常刻苦,實際上學習時很少思考,懵懵懂懂,成績仍然一塌糊塗。
他們看上去用了十二分的功,但最後只有六分的收穫。
孩子飽受「偽勤奮」的折磨,根源就是因為懶得思考。
一味縱容
是對孩子的莫大傷害
一位老教師發現:
“沒有真正的笨孩子,只有被「懶惰」拖垮的孩子。”
很多孩子之所以懶惰,都是因為沒有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做支撐。
而家長不當的教育方法,正是縱容孩子懶惰的根源。
每次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家長的應對態度決定了孩子的學習態度。
家長態度溫和而要求嚴格,給了孩子尊重與必須遵守的底線;
家長態度強硬而要求嚴厲,給了孩子底線,也施加了很大壓力;
家長態度模稜兩可,給了孩子討價還價的餘地;
家長完全不管,給了孩子不努力、不學習的理由。
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正在導致孩子越學越“笨”。
人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要和惰性作鬥爭,而習慣就是幫助孩子克服懶惰最好幫手。
沒有要求地“教育”孩子,孩子對自己也就沒有了要求,放縱的結果是讓孩子做事沒有底線。家長在教育孩子上偷懶,孩子就在要求自己上偷懶。
一次、兩次好像沒關係,三次、四次好像對學習沒什麼大影響;可是,孩子的心理在這一次次的放縱中早就慢慢產生了變化,當結果明顯可見的時候,孩子的懶惰心理已經養成。
有多少孩子就是這樣在縱容之下,一點點 “積懶成笨”的啊!
不嚴格無法培養好習慣
指望孩子自覺,是最無力的教育。
指望孩子主動愛上學習,學會學習,是最難實現的願望。
有一位教學20多年的語文老師曾這麼說:
“在小學的時候,家長、老師要幫助孩子樹立學習意識,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從幼兒園到大學,父母在孩子的學習中扮演的角色,要跟著孩子的學習階段而變化,有一個由嚴到松的過程。
其中“嚴”就應該集中放在孩子的小學階段,尤其是三年級之前的幾年時間裡。小學低年級是孩子極其依賴大人的時期,也是他們學習態度與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
很多父母經常抱怨陪孩子作業很痛苦。但是再痛苦,這件事在小學時期也要堅持下去,因為孩子的好習慣,不嚴格一點是培養不起來的。
只不過我們陪孩子寫作業的目的,不在於讓孩子做對了多少題,而是幫助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一旦孩子能自覺主動學習,父母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為了避免孩子在「懶惰」的坑裡越陷越深,我們不能再縱容孩子了。
- 培養一個勤奮好學的孩子,請給他恰到好處的管束;
- 培養一個優秀出色的孩子,請為他指明前進的方向。
培養好習慣
才不會“積懶成笨”
偉大的教育學家葉聖陶先生說:“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習慣。”
小學階段孩子之間的差異,歸根到底,就是習慣的差異。
習慣培養的主陣地在家庭。無論自己的孩子聰明與否,家長都應該培養孩子凡事不要投機取巧,認真學習、認真做事的意識和習慣。
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正是培養這種意識和習慣的好契機。家長應該想辦法陪孩子衝過去,而不是態度搖擺、怨天尤人或撒手不管。
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擺脫“積懶成笨”的困擾,家長、孩子、老師要一起努力:
家長
要學會真關心——
- 把錢花在刀刃上,教育不能盲目從眾,適合孩子才好。
- 用檢查代替嘮叨,多關心孩子的學習,及時發現問題;
- 狠得下心來管教,不縱容,不偷懶,守護孩子的成長。
孩子
要學會真努力——
- 積極主動,把學習當成自己的事,把學習當做最重要的事;
- 積極思考,課前預習,課後複習,遇到不懂的一定要請教;
- 積極學習,多動筆,多閱讀,多練習,認真對待每次作業。
老師
要學會真輔導——
- 提高課堂效率,儘量確保每個學生都能聽懂學會;
- 高度關注學生,及時發現問題並和家長商量對策;
- 傳授學習方法,幫助孩子更高效、更專注地學習。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都難免有點絕情。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如果不逼他一把,他就會錯過最好的學習時機。
成長只有一次,教育無法重來,在孩子自覺性不高、不會學習的時候,父母一定要正確教育、督促與引導,才能幫助孩子成才。
培養孩子學習習慣
你的妙招是什麼?
歡迎留言和大家分享
本文部分素材綜合自語默軒、教師幫、EDU視點、錢志亮工作室、e學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