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能遇到一本好書是一種緣分,並能在讀書的過程中有所感悟,與書本做一次靈魂的交流,這比看無數的書卻味同嚼蠟都來得有意義,這也是我所理解的讀書的要義之所在。
朝聖的心路,人之至性通往至聖之路。走在朝聖的路上,獨自守望各自的靈魂。朝聖的路途中,孤獨是必不可少的,耐得住寂寞才能享受孤獨的樂趣,就像書中所說的,因為在孤獨中才能與自己的靈魂相遇,孤獨中有大快樂。有靈魂獨處的能力,關係到一個人能否真正的形成一個相對自足的內心世界。唯有在孤獨中,人的靈魂才能與上帝,與神秘與宇宙的無限之謎相遇。現在的社會太浮躁了,重消費重娛樂,人們往往靜不下心來與自己的靈魂對話,沒時間與好友談心,做深沉的交流,一切你光掠影,都流於表面,流於淺薄。人難得有真正孤獨的時候,而許都人卻害怕,害怕他們在孤獨中真切地面對自己,面對現實,於是選擇了逃避,選擇了虛假的熱鬧,周旋於各種應酬,漸漸地,迷失了自我。獨處需要一種勇氣,敢於直面自我的勇氣自傲與自己靈魂對話的過程中,或許會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學會獨處是一種能力的體現,真正的孤獨並非只有空虛,而是內心豐盈不需要太多外部世界的干擾。
執著是內心的一種執念,因為對心中的某個目標或理想的世界念念不忘而孜孜以求。在執著的過程中,人們用勇氣證明了自己的信仰。在面對眾多未知的情況下,仍能堅持自己的路,一心一意的走下去,箇中滋味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受。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會有過執著。不要說佛門中人就沒有執著,同樣也有,從古至今,能真正做到無慾無求的又有多少呢?有人說得不到的永遠是最好的。這話有一定道理,因為得不到,你永遠都會自己沉浸在當自己擁有的幻想中。同時執著也是一種人生態度。因為執著,所以追求,所以永不言棄。他之於人生是一種無形的推動力。但如果執著的程度超越了人的最大能力的限度時,就會變成一種可怕的東西。因為費盡心思都得不到,就會心生怨念,埋怨一切可以埋怨的,並以此作為藉口,不擇手段地去爭奪,從而使自己陷入了泥潭之中。執著也需要一個尺度,一個丈量人生的尺度。只有把握好這個尺度,才能保證自己在“平衡木”上揮灑自如。
世界無限廣闊,誘惑永無止境。然而,屬於每一個人的現實可能性終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對一切可能性保持著開放的心態,因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時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拋下自己的錨,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領域老子說:“不失其所者久。”一個人無論平凡還是偉大,只要他順應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並且把自己喜歡做的做的盡善盡美,他在這個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園。於是,他不但會有足夠的勇氣去承受外界的壓力,而且會有足夠的清醒去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的機會。失去也是人生的正常的現象。整個人生是一個不斷得而復失的過程,就其最終結果來看,失去反比得到更為本質。
對於人生,對於生活,我們總會有很多感悟與感受,並能在這一次次風感悟中使自己漸入佳境,不斷的豐富和完善自己,這是我們的心路歷程,也是我們朝聖的心路。我們不一定要有宗教信仰,但我們必須有值得我們信仰的信仰,併為之付出努力,守護好我們的信仰與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