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話:
因為生性懶散,不願意寫命題作文,所以很少參加集體採風活動。上個月,受步九江老師之邀,去了一次圍場一個很偏僻的鄉村——郭家灣鄉,原生態的風貌倒也符合我的性格,回來後翻遍了與圍場有關的資料,弄清了原來虎豹成群、溪流遍地的原始森林是如何被毀掉的了。
寫此小文,也算交差。
郭家灣裡細鱗魚
一
去郭家灣沒有看到魚,卻要寫這裡的細鱗魚,因為“馬曹此日承恩數,也逐清班許釣魚”,三百多年前,寫這句詩的納蘭性德陪著康熙皇帝,就在這裡釣過魚,“幾回舉手拋芳餌,驚起沙灘水鴨兒”。
郭家灣的灣,是水灣的“灣”,有水,必定有魚。
2021年 9月21日,隨郭小川研究會的朋友第一次來到了圍場縣的郭家灣。九月的圍場接壩地區,還沒有層林盡染,沿途到處都是鬱鬱蔥蔥的莊稼和正在收穫的土豆。今年夏秋雨水充沛有餘,在大多數地方都在喜迎豐收的時候,這裡的鄉人卻有了一些擔憂:今年陰天太多,日照時間不足,莊稼還沒有成熟,而下霜的時間卻快到了… …
無霜期太短,依靠大農業要想農村致富,還得看老天的臉色。
公路沿著一條小河的一側延伸開來,我們去的地方叫旺水泉村,也是這條小河的發源地。在圍場,過去的時候到處都是泉水,而現在,地面上能直接流出水來的泉眼卻也不多,旺水泉是其中的一個。冬天不凍,夏天不熱,恆溫9°C,也是一個奇特的景觀。
一棵幾百年的老榆樹橫在水泉的邊上,枝葉繁茂,泉水汩汩湧出,自成小溪向遠方流去。一位八十五歲的白髮老人站在水泉邊上對我說,她小的時候這附近還有好幾眼泉水,泉水的邊上還有一座寺廟,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就在這裡舉行廟會,非常熱鬧。
鄉里的組宣委員說,前幾年有投資商把這泉眼裡的水拿去做了化驗,各項指標都符合礦泉水的標準,非常珍貴,想在這裡建廠生產礦泉水。人們想到建廠就要對這裡的環境產生影響,一旦形成商品,勢必要出現過度開採,從而拒絕了投資商。鄉里要依靠這裡的泉水,發展冷水魚養殖產業,而細鱗魚就是這裡的特產之一。
二
水是生命之源,圍場的水源還是京津兩大城市水源的源頭,水源保護的重要性盡人皆知。
一水沙岡外,迴流甲帳前。
日長時飢鹿,風至忽聞蟬。
棕葉鋪涼殿,松花落細氈。
從來消夏地,未勝此中偏。
這是康熙皇帝第一次來圍場時寫的詩——《細河》,那是康熙二十二年,詩中第一句寫的就是這裡的水。因為在他看來,圍場的水彌足珍貴,因為就在他從北京出古北口來圍場的路上,因為天旱,還築壇祈雨。
這件事情被他的孫子乾隆皇帝記錄下來,乾隆皇帝審定的《欽定熱河志》裡有這樣的記載:
六月癸未,上奉太皇太后啟蹕巡幸塞外,丁亥出古北口,戊戌,駐蹕烏拉岱,庚子以天旱,命建壇祈雨,是日甘霖大沛。
清初的時候,圍場一直是蒙古人的牧場,森林覆蓋率達70%以上,形成了獨特的溫帶半溼潤小氣候。這裡又是灤河、遼河兩大水系的上游地區,境內河流縱橫,到處不絕。涓涓細流不但為動植物的生長提供了必要條件,也為清朝皇帝在此秋獮提供了必要的條件,行軍營帳都搭建在水邊,這才有了康熙皇帝的“一水沙岡外,迴流甲帳前”。
也就是這樣優良的生態環境,每年為木蘭秋獮提供數以千計的野生禽獸,圍獵百年而不衰。
三
康熙皇帝第一次來圍場,所活動的區域就是現在圍場的東部地區,包括現在的朝陽灣、新地、楊家灣、郭家灣等地。皇帝北巡,興師動眾,定製12000人,第一次來,出於安全考慮,應該比這個數字要多。行軍路上,遇到狹窄地區搭起的營帳,長達三四十里遠。所以,用現在的地名去準確核對當時的駐地所在,都不會十分準確。但可以肯定的是,康熙第一次北巡,郭家灣、楊家灣都是其主要活動場地。
康熙皇帝的詩寫了這裡的水,隨行的汪灝寫的《隨鑾紀恩》則寫了水中的魚:伊遜河中有細鱗魚,滿語謂之“箬漠蘚”,肉味鮮美,比之江南鱸魚“味美過之”,諸溪澗中,游魚弄影,隨處可得。
康熙皇帝在處理國家大事、行圍狩獵、宴請諸藩的同時,顯然也對這裡的細鱗魚非常感興趣,這種魚二尺左右,寬脊,細鱗,重唇,巨口,一身黑色條紋。一旦吃過,口齒留香達十二年。康熙三十四年,康熙皇帝在圍場的一場宴會之後,專門為剛剛品嚐完的細鱗魚寫了一首詩並序:
箬漠蘚
魚名,出口外諸溪澗中,狀似鱸而味美過之,國語謂箬漠蘚,蒙古之集柏格,然尚不如吉林之赤者鱸也。偶爾成詠,以備方言。
九曲伊遜水,有依莘尾魚。
細鱗秋撥刺,巨口渡吹噓。
陰益食單美,輕嗤魚譜疏。
還應問張翰,,所憶定何如。
張翰是西晉文學家,齊王司馬囧執政的時候,闢為大司馬東曹掾,其見禍亂方興,以蓴鱸之思為由,辭官而歸。這個辭職的理由有點兒奇特,所以康熙皇帝吃魚的時候,也不禁要問上一句。
然而,時光荏苒,三百多年換了人間,曾經“隨處可得”的細鱗魚如今已經成了珍稀保護動物,野生的細鱗魚現在只有在壩上的小灤河裡可見了。過去的森林都已經多被開發成農田,遍地隨處可見的旺水泉也都成了稀有的泉。
四
在康熙皇帝第一次來圍場的整整180年後,時間已經到了1863年(同治二年),因為朝廷財政枯竭,地方官看上了這大片的森林和土地,幾次奏請朝廷,申請開墾圍場,因為從道光六年(1826年)開始,皇上已經正式停止了木蘭秋獮。朝廷四次准奏,三次實施,到民國六年,歷經55年,整個木蘭圍場開墾完畢,這就是歷史上所謂的“開圍”。
最後一次開圍也是最徹底毀滅圍場的一次始於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練兵處奏請開放圍場屯墾,“以拓利源而裕兵食”,清廷准奏,“開墾圍場各地,藉籌軍餉,著派袁世凱認真督辦,所有該處地方事務以歸該督專轄”,所以,說木蘭圍場最後徹底毀於袁世凱之手,沒有冤枉他。
袁世凱派來的人設立了屯墾木植局,1911年清廷退位,改為墾務局,繼續開墾至民國6年。
這是一次全面的毀林開荒,大量木材沿水路外運,然後放火燒荒,有的大火十天半月不滅,好好的一處皇家獵苑煙霧瀰漫,成了動植物的人間地獄。
河水運完了木材,也乾涸了自己、渴死了細鱗魚。
所有這些,都令人扼腕嘆息!
毀林容易造林難,當海內外宣傳塞罕壩機械林場的造林事蹟時,也有人問,當年的森林都哪裡去了?
好在,與塞罕壩機械林場造林的同時,郭家灣的5000多畝山坡也重新披上了綠裝。
森林涵養水源,在不遠的將來,溪水潺潺、河流縱橫、游魚弄影的景象又會重新出現。
五
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吏部尚書宋犖給皇帝奏摺,感謝皇帝賞賜他禮物。《熱河清宮檔案》裡收錄了這份奏摺,上面列出了賞賜給他的禮物清單:
口外細鱗魚十尾
細鱗魚乾十束
大魚乾五束
鹿肉乾三十束
接到賞賜的宋犖感激涕零,設案焚香,帶領全家老幼向著關外的方向叩頭,感謝皇恩浩蕩。
現在的人都推崇宮廷裡的東西,凡是皇帝用過的吃過的都會帶上一個“御”字,在圍場,鹿肉、鹿尾、鹿舌和細鱗魚、金蓮花等不止一次的被康熙皇帝用來賞賜大臣。現成的御用“好禮”、“承德山水”為什麼不大力的開發呢?包括郭家灣的穀子等雜糧,也都是御用產品,這裡的生態農業大有可為。
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就是這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