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章哥,房地產從業20年,通曉業內門道,我不做所謂的“專家”,只用二十年實戰經驗幫大家答疑解惑。
北京買房,買城區還是買新區?
這個問題其實是炒房客們特別喜歡的,很多“專家”當做噱頭來忽悠,忽悠人們去異地投資,甚至成了所謂的投資鐵律。基本都是一句話:小城市買新區,大城市買老城區。
道理也簡單,小城市一般就一個老城+一個新區,只要距離不是很遠,行政中心再搬過去,那大多數都能很快就發展起來,房價的上漲速度也遠超老城。
而大城市就沒譜兒了,尤其是一二線城市,那可不是一個新區,而是一堆的新區,哪個先發展起來很難說。所以如果追求穩妥收益的話,最好買配套齊全不可能搬遷的老城區。
但這只是專家們和炒房客的開頭,實際上人家是為了賣房子,賣新區的新樓盤,否則哪兒賺錢去啊。之前的這些鋪墊,就是為了先在粉絲心裡種下一顆“恐懼”的種子,告訴他們一旦買錯就會損失慘重。
然後就開始講他所推薦的新區的規劃了唄,級別多麼高,規劃多麼好,配套多麼全什麼的,總之是肯定有前景,買了就能發財。
當然我也承認,我就曾經幹過很多年的這種“專家”。因為在大城市的市區根本拿不到地,只能去新區搶,那要想把房子賣出去,還得賣高價,那就只能是忽悠了唄。
好多人問過我說瞎話是否會內疚?沒有過,真的沒什麼心理負擔,因為這套說辭的根基不是我們編的,而是土地方提供的。人家就是這種規劃設想,我們只不過是借題發揮罷了。而且,忽悠人最關鍵的一點是什麼?是先要讓自己相信,然後才能忽悠別人。哪怕是自己真的不信,也要調整自己在張嘴之前進入狀態,調動出激情,然後說著說著就信了,發自內心的自信。
不說這些了,就說北京的新區吧,到底能不能買,怎麼買?
當然能買,市場上所有的商品只要是能賣,那就肯定能買,就看購買的目的是什麼了,也就是需求。
最簡單的需求就是自住。房子本來就是用來住的,其他的都是附屬品。那如果基於這個需求,所有的新區都能買,憑個人喜好選擇就行。另一個需求就是投資了唄,這就能說道說道了。新區也是分情況的,不能一概而論。
首先說,
新區最重要的一條是什麼?
軌道交通,地鐵。有了地鐵未必能跟上大盤,但沒有地鐵一定跟不上。
舉個例子吧,老有人問我為什麼總推薦房山,卻從來沒提過懷柔。因為如果從價格來看,這兩個區的均價是一樣的。而房山離城區近有地鐵,懷柔離市區遠還沒地鐵,那是不是說明懷柔的潛力更大?
可以這麼說,或者可以說懷柔的購買實力更強,所以在沒地鐵的情況下也做到了均價等同於房山。但是,對比兩個板塊不能只看靜態的價格,得把時間段拉長才能看出趨勢。這就跟看一個企業或一個人似的,不能看他現在掙多少錢,也得看以前賺多少錢,這才能看出是進步還是退步了。
其實懷柔為什麼價格高我也不知道,可能北高南低一直是傳統吧。現在懷柔和房山的價格差不多,那以前還遠遠高出呢。比如懷柔水庫旁邊的龍湖花園和梅苑花園,2001年的時候都賣3000多,懷柔均價。而房山呢,良鄉的大致均價在2300左右,籬笆房的碧桂園當時1800,竇店的金鑫苑才起價980,均價1000多點兒。
那這麼多年過去,現在懷柔和房山的均價都是3萬多點兒,拉平了。而金鑫苑1.7萬,在離地鐵較遠的情況下也和懷柔大幅縮小了差距,和良鄉的差率變化不大。碧桂園離地鐵相對近,也不算太近,均價接近3萬,從當年30%多的價格差率縮小到10%了。
這除了地鐵,我也想不出還有其他什麼的因素影響。雖然房山的產業也不錯,但還是隻能說地鐵這個配套的影響更大。
但是,地鐵只是必須的條件之一,有了也未必能更上大盤。典型的例子可以看14號線西段,園博園張郭莊板塊,先有的地鐵後有的樓盤,園博園周邊的自然環境也相當好。園博府就更不必說了,小區絕對有品質。
但是,從這裡2012年開盤,無論是最早的低價1.8萬,還是後來的正常價2萬多,都是落後於北京平均值。為什麼?沒什麼別的解釋,地鐵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其他的各項配套都沒達到唄。
很多人願意買新區,以剛需居多。
無外乎兩點原因:
一、房子好還價格低,怎麼看怎麼價效比高;
二、過去的很多新區都跑贏了大盤,有成功案例。
第一條,房子好是客觀現實,最起碼是新,滿足了很多人的新房情節。沒人不喜歡新東西,汽車電腦手機當然是最新款的才時尚。但是所有的新東西都是有溢價的,這是商家的利潤無可避免。而到你手裡成為二手房之後,是否還能保持這溢價,那就看接盤的是否認賬了。
至於價格低,這沒有標準。你之所以覺得價格低,那是因為開發商讓你覺得低,否則誰還買啊?而新區的二手房如果覺得價格低,那就得琢磨琢磨為什麼了。是業主不想賣高價呢,還是確實賣不上去。那如果是賣不上價,就得想想到自己手上之後有沒有能力扭轉這趨勢。
第二條,北京確實過去一些新區跑贏大盤,最典型的就是望京,遠遠跑贏。其他的圍著四環和近郊的也有不少都跟上大盤,如亞運村、世紀城、四惠朝青等等,很多。
為什麼?
因為過去的北京城小,三環周長不到50公里,四環才60多。周長短就意味著面積小,那填起來就相對容易。尤其是前些年北京快速發展的時候,三五年就能大變樣兒。
這些四環新區完全是從零起步,市政和開發商同時施工,幾年時間就建設出一座小城鎮。那這種板塊雖然在當時是郊區,但只要是建設速度快,升值率自然至少是跟上大盤,畢竟沒人不喜歡新東西和新環境。
可是,這種情況估計以後很難再有了,五環的周長是100公里了,那在供地總量不可能大幅增加,反倒有可能逐步減少的情況下,能分到各個板塊的屈指可數。而且財政收入也是有限的,這麼多新區,總得都照顧一些吧,可只要是稍有均衡,那就很難再出現領頭板塊了,至少是不好預測。
而且這規劃的實現週期要大幅延長,看看麗澤就知道。這還是豐臺區的絕對重點呢,三環邊,可12年過去,不僅沒得到多少住宅用地,配套的進展也緩慢。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任何一個新區要想快速發展,土地指標是首要前提。沒有地就蓋不了房,沒有房就引不來人,沒有人也就不必著急配套建設,各個新區都陷入了這種困境。
所以說,雖然之前的北京有諸多新區的成功案例,但那是時代的功勞,而這種時代一去不復返了,那再買新區就得認真考量。
直接說吧,
在北京如果不想住市區老破小,那新區應該怎麼買?
首選就是必須有地鐵,沒地鐵的直接放棄,這種房只適合週末自住,連出租都租不上價。
其次就是必須是重點發展的板塊,恨不得一口氣推出十塊住宅用地的那種,否則孤零零的小區就甭幻想了,單挑兒幹不過群毆,只能站崗。
可以這麼說,只要是交通方便規模大,那就能彌補很大一部分距離的劣勢。
這可以參照房山長陽,大興西紅門、昌平天通苑回龍觀,還有垡頭、草房等地。因為規模大就是優勢,有了規模就自然有投資商來送配套,資本都是要賺錢的。但這個規模必須是快速形成的,千萬別是拖上十多年,那早期進入的等的花兒都謝了。
交通方便規模大,這種板塊能做到的基本跟隨大盤,基本不會輸。就是因為吸引來的人多,而且人家值得來一次,能看很多的房源。別幻想孤零零的一個或三兩個小區能吸引多少人來,人們的時間精力都寶貴,犯不上單獨跑一趟。
有了這些基礎條件,最終要的就是產業區,這點參照的就是望京西二旗和亦莊。
產業區是創造財富的,也是花錢的地方,商品的價格由供需關係決定。這需求其實就是錢,只有錢才能催著人們消費,房價才能得到支撐。
其他更典型的還有萬柳和新北苑,自身沒有產業,但離著產業區近。而且憑藉合理的規劃,高檔小區的建設,吸引到了產業區溢位人群,所以升值率反超產業區。
至於其他的配套,那最能提供支撐的就是教育了,優質的教育資源才更能吸引到置業人群。
但這有個前提,就是別輕信掛名校,尤其是在板塊發展前期,建設規模小的情況下,所謂的名校註定是形式大於內容。而必須是本身建設規模大,或者是周邊有大規模社群板塊的情況下,這名校的價值才相對大。
其實道理挺簡單,名校之所以質量好,那校長、師資和生源是缺一不可的。而如果板塊規模不大,那就不可能提供足夠的優質生源,學校的成績也就很難提升。只要是前幾屆的名聲打不響,那之後的招生就更難了,優秀師資甚至會流失,這所謂的名校分校也就失去了意義,純粹掛名校。
這點參照亦莊、萬柳、世紀城、上地、太陽宮等新區,都是學校支撐新區的典範。這前提一定是規模,有了社群規模未必成為名校,但如果沒有規模,那幾乎就沒有可能。
總之,北京在十多二十年前不過是中型城市,買房首選新區沒問題。現在已經是超大城市了,當年的新區都幾乎已經成了市區。此時再買新區就必須謹慎,除非是隻惦記自住不考慮其他。
否則如果考慮新區,那首先就是交通與供地規模,這幾乎是直接決定了板塊的最基礎保值問題。之後是產業,這決定了板塊的發展。而教育,在規模大的情況下或許能做到錦上添花,但在規模小的情形是做不到雪中送炭的。
僅供參考。
關注“章哥說買房”公眾號,點選“提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