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美陸軍接收首批“暗鷹”高超音速導彈地面訓練設施美國五角大樓日前宣佈,美陸軍已接收首批高超音速導彈地面訓練設施,並對未來增程加農炮系統配備的新型彈藥進行測試。上述舉措表明,美軍仍在為“大國衝突”做準備。近年來,美陸軍瞄準“打贏未來聯合、多域、高強度衝突”的能力目標,加速推進未來作戰力量建設。實際上,美陸軍此舉意在爭奪軍費預算,能在多大程度上提升作戰能力,仍要畫上一個大問號。
拓展火力打擊範圍
目前,美陸軍近程火炮系統最大射程不超過40公里,中程火力主要依靠火箭彈和導彈,最大射程不超過300公里。為增強火力打擊能力,美陸軍試圖透過技術升級等方式延伸火力射程,實現火力打擊全程覆蓋。
近程火力大幅增程。美陸軍透過“增程火炮”專案將現有自行榴彈炮身管加長,獲得更大出膛速度,並採用新型火箭助推炮彈增加射程。10月2日,美在亞利桑那州尤馬試驗場測試4枚未來增程加農炮系統配備的火箭助推增程彈。美陸軍計劃2026年前列裝95門“增程火炮”。
中程火力強化精打。美陸軍“精確打擊導彈”專案對“海瑪斯”火箭炮系統進行技術升級,在縮小導彈彈徑的同時增加攜彈量,設計射程為500公里,目前已進行4次試射,計劃2025年前形成初始作戰能力。
遠端火力填補空白。自美退出《中導條約》後,美陸軍試圖將美海軍現役“標準-6”防空導彈和“戰斧”巡航導彈改造為陸基導彈系統,使陸軍火力覆蓋範圍擴大至1500公里。據報道,改進型導彈系統預計2023年前列裝部隊。
超遠端火力增效減費。美陸軍“戰略遠端加農炮”計劃試圖以更低費效比提升戰區外超遠端火力打擊能力。該炮彈將以超音速飛行,射程超過1600公里,內建全球定位系統,打擊精度10米以內。炮彈單價約50萬美元,計劃2023年前完成實彈測試。
高超音速破殼突防。美陸軍已研製出5倍音速滑翔彈,計劃2023年前將首套“遠端高超音速武器”原型系統列裝戰略火力營。另外,美陸軍日前接收首批“暗鷹”高超音速導彈地面訓練設施。美軍聲稱,該彈設計速度達5馬赫,能精確打擊2736千米以外的目標。目前,美陸軍第17野戰炮兵旅第3團第5營已接收第一批原型硬體裝置,包括1個操作中心、4個運輸和發射裝置以及重型拖車等。
美陸軍野心勃勃的火力研發計劃令人不由想起中途夭折的“未來戰鬥系統”。此次美陸軍火力研發計劃同樣面臨諸多問題。例如,“增程火炮”身管加長後,易被發現和識別。火炮每分鐘10發的自動裝填裝置多次遭遇技術障礙。“戰略遠端加農炮”外型類似冷戰時期的“原子安妮”核大炮。炮體巨大笨重,機動效能差,易被鎖定摧毀。另外,包括高超音速武器在內的很多研發專案都是重複建設。
提升防空反導能力
目前,美陸軍防空反導主要依靠“愛國者”“薩德”“復仇者”等7套互不相連的防空系統。美陸軍正在改變防空反導設計思路,試圖由單線式“聯合殺傷鏈”轉變為“聯合殺傷網”,最終形成縱橫交織的防空反導體系。
為提升一體化防空反導能力,美陸軍正在研製一體化防空反導作戰指揮系統。該系統旨在將不同層級的攔截武器與所有防空感測器整合到一個指揮控制平臺,整合各防空要素,同時與美海軍“一體化防空火控”系統連線,進一步擴充套件防空體系能力。據悉,美陸軍一體化防空反導作戰指揮系統將於2022年形成初始作戰能力。
此外,為彌補美陸軍近程防空的短板弱項,美陸軍重新加大近程防空能力建設,將重點使用功率為50千瓦至100千瓦的高能鐳射武器攔截空中目標。目前,已完成5千瓦和10千瓦鐳射武器攔截小口徑迫擊炮彈、無人機和小型無人機“蜂群”的實彈測試,計劃於2023年將高能鐳射武器整合到一體化防空反導體系中。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美陸軍一體化防空反導體系即將進入實戰部署,但僅與海軍相連,距離多軍種、多維度的一體化融合仍有差距,尚無法支撐“多域作戰”目標。此外,高能鐳射武器耗能大,轉換率低,實戰運用還面臨諸多挑戰。
構建極速殺傷體系
為實現聯合全域指揮控制的終極目標,美陸軍正以低軌偵察衛星、大資料、雲計算和人工智慧技術為支撐,構建極速殺傷體系。比如,美陸軍“星鏈”計劃主要是在低成本、數量多的商業低軌衛星上載入軍用感測器,以形成低軌衛星偵察監視網。美陸軍研發的“泰坦”地面站,內建“普羅米修斯”機器學習演算法和“火焰風暴”智慧軟體,可實時處理衛星資料,並根據目標引數和武器效能制定打擊方案,實現“發現即摧毀”。報道稱,在亞利桑那州尤馬試驗場舉行的“專案融合”實彈演習中,美陸軍“從感測器到武器”的完整殺傷鏈時間縮短至20秒。
美陸軍這種基於低軌太空衛星感測器的殺傷系統同樣存在技術難關。例如,自2019年發射低軌太空衛星至今,已有至少26顆低軌衛星在大氣層中墜毀。此外,目前的“專案融合”演習僅融入少量陸軍兵種裝備。在未來聯合全域戰場上,系統承載能力仍有待觀察。
來源:中國國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