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紀雙城 於文】英國《泰晤士報》18日發表兩篇所謂調查報道,將矛頭指向英國頂級私立學校,質疑其授權在中國開設的分校“領導層包括中國共產黨黨員”,“一些還倡導學生加入少先隊”。報道還稱分析了這些學校近15年來的年度賬目,發現一所學校在中國繳納了145萬英鎊(約合1280萬元人民幣)的稅款,“但英國稅務部門卻沒收到一個便士”。有在英國私校中國分校的教育從業者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英國私校在海外辦學,尤其是在中國開設分校,其實更像是企業加盟連鎖性質,英國校方基本不干預當地的實際運作。
被報道點名的包括哈羅、德威、威斯敏斯特等,其中一些屬於英國傳統上的“九大公學”,即當地最知名的私立學校。《泰晤士報》聲稱,哈羅香港國際學校的董事會成員包括4名共產黨員,該校每年的收費最高可達 3萬英鎊,其主席Kenneth Lau在學校網站上的簡介概述了他向香港年輕人“灌輸堅定的承諾、團結和責任感的願景,及對祖國的歸屬感”。報道稱,哈羅的名號被授權給了一家名為AISL的公司,為該校帶來1900萬英鎊的收入。
報道還稱,德威在中國有9個校區。德威國際學校管理有限公司在中國的姊妹公司德閎教育“在網站上列出了讓學生加入少先隊的程式,以及宣佈選舉黨支部書記和宣傳委員的文章”。《泰晤士報》稱,德閎教育表示,其與德威的合作將有助於學生進入“世界各地的頂尖大學,包括常春藤盟校、牛津大學和其他羅素集團大學”。
《泰晤士報》近來在涉華問題上趨向保守,頻繁在香港、中英教育合作、科研合作等問題上挑事。英國私立名校在中國辦學本來是雙贏的行為,在中國運營、遵守中國的法律法規無可厚非。但《泰晤士報》18日的報道“深扒”這些英國私立名校中國分校的創始成員及其曾經的職務、合作公司、甚至持有的公司股份等,併為其加上意識形態和政治色彩。如報道稱,威斯敏斯特學校主要中文校區的創始成員包括一名黨委書記和一名在西藏問題上為北京提供建議的商人。英國康德學院在上海的附屬機構“與一名商人合作經營,後者擁有一家向中國軍隊供應裝置的公司的股份”。報道最後引述英國保守黨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因逢華必反被中國外交部列入制裁名單的湯姆·圖根哈特的話稱:“教育是英國最重要的出口產業之一,但這些報道令人擔憂。在海外開設分校的英國學校需要確保他們付出的代價不是我們的價值觀。”
《泰晤士報》挑刺的另一個點是:“在過去的 15 年中,20 所英國學校從國際特許經營權中獲得了大約 6700萬英鎊的收入,其中大部分在中國。但一個稅收漏洞讓這些學校避免了高達1300萬英鎊的公司稅。”“這些錢足夠養活英國625個教師,提供570萬份學校免費餐。”在英國,教育機構屬於慈善組織,其出售特許經營權所得的收入被作為捐贈迴歸學校母體,可免於被徵稅。《泰晤士報》也承認,該程式完全合法。
但報道不滿地稱,位於倫敦的哈羅公學在中國的分校繳納了145萬英鎊的稅款,英國稅務部門卻沒收到一個便士。英國反對黨工黨議員、同時也是該黨教育事務發言人的格林對《泰晤士報》說,英國不應當允許私校這樣做,或是去除私校的慈善組織機構性質。
對於《泰晤士報》的報道,這些英國私校未做回應。有曾經在德威中國分校工作的賈老師18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其實英國私校和在海外的分校關係,並不是外界簡單理解的從屬關係,而更像是加盟連鎖店,分校向授權的英國私校定期繳納議定的費用,而私校不會干預分校在當地的日常運作、人事任命等。包括英媒在報道中提到的有中共黨員在分校工作的問題,其實在日常工作中都不是爭議問題。
私立學校每年為英國經濟貢獻超過100億英鎊。有分析人士表示,英國學校來華辦學,首先應該遵守的當然是中國的法律和價值觀。《泰晤士報》拿所謂價值觀挑刺,是沒事找事,故意碰瓷,製造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