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歲的女留學生,西班牙留學,每月父母省吃儉用,給其1萬元人民幣的生活費。
但孩子覺得不夠花,父母勸其省著點用,得到的卻是孩子的羞辱和怨恨。
先看圖片瞭解事情
這個23歲的“孩子”固然令人不恥,令人厭惡。
其父母雖然可憐、可悲,但也怨不得別人。
這一切,都是他們教育不當造成的咎由自取。
當然,造成這種局面是有長期的矛盾積累的,父母有做得不對的地方,女兒也有過分的地方。
但我今天只是想借這個事情,跟大家聊聊關於“富養女”話題。
沒有公主命,卻被父母慣出了公主病。
這件事情可以算作是典型的富養女失敗案例。
這位女留學生的言行中,充滿了自私、充滿了對父母的輕蔑。
1萬元生活費,在西班牙,真的不夠用嗎?
不是的,有網友同在西班牙,1萬元人民幣是足夠日常生活學習開銷的。
這一切,源自父母從小至今的溺愛,源自物質上的富養。
但卻嚴重缺乏精神上的指導、缺乏逆境中的心智引導,缺乏做人基本品行的教育。
使得她如今已經23歲,仍然認為她所要求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父母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要無條件滿足。
她的這種理所應當地認為,這一定是從小就養成的“習慣”。
不用想就知道,她從小一定是被父母捧在掌心,物質上是極度地滿足,只要是她想要的,一定會很輕易地得到。
這名留學生的言行是可恨的,他的父母更是可憐的,可悲的。
他們對於女兒的教育可以說是失敗的。
家庭關係也是失敗的,即使他們為女兒付出了自己的全部,但依然只能得到女兒的羞辱和怨恨。
將來,即使孩子學業有成,但擁有這樣扭曲心態的一個人,社會上誰會包容她,誰會無限度滿足她。
富養女,究竟好不好
曾聽過這樣一個說法:
富養女兒,為的是將來不讓女兒輕易被男人幾個禮物就追到手;
我覺得很多家中有女兒的父母,都多多少少有這樣的擔憂。
怕自己辛辛苦苦培養長大的女兒,很輕易地就被男人幾句花言巧語、幾件禮物就騙走。
於是聽信了網路上關於“富養女”的雞湯,以及傳統思想裡“窮養兒富養女”的說法,決定對女兒富養。
可是富養女,究竟正不正確呢?
這個說法沒問題,大家的普遍認知中,對於女兒的教育,培養,都是需要更上心,更細緻,更富足一些。
只是這個“富養”,並非只是物質上的富足。
如果家中有一男一女兩個孩子,我們通常會這樣做:
給女兒多花點錢,讓女兒用好的、吃好的,穿好的,只要能滿足的就盡力滿足,儘量避免女兒受委屈。
對兒子呢,就相對粗糙一些,隨便一些,兒子犯錯該打就打,該罵就罵。
對男孩這樣教育,因為男孩子天性使然,調皮、好動、獵奇心強。這樣的教育也會讓男孩子獲得承受挫折的能力,鍛鍊孩子堅強、堅定的品質。
這種粗糙一些的教育方式,是適合男孩子的。
但對於女兒,因為將來是會嫁入別人家的,也因為女性天然的弱勢屬性,使得家長們對女兒的擔憂和操心,遠高於男孩。
因此,父母們對於女兒則會更加包容、更加愛護,生怕她們受委屈、受欺負。
逐漸地形成了“富養女”的心態,社會也逐漸認可了這樣的教育方法。
但富養女,可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也不是無限度、無限制、無條件地滿足。
富養女,除了物質上的滿足以外,還包含精神上的滿足,道德的正確指導,原則性問題的引導。
物質上的滿足,這個需要不同的家庭量力而已,但也不要為了滿足女兒的需求,過度地透支家庭。
儘量滿足的同時,也要讓女兒明白真實的家庭條件,明白父母生活、工作的不易。
女兒要求過分時,一定要明確指出,不要怕女兒傷心,不要怕“得罪”女兒。
拒絕女兒的過分要求,讓女兒接受一些被拒絕和挫折,也是非常必要的。
需要讓女兒知道,她得要求,父母並不是理所應當的給予的,父母也是有權利拒絕的。
父母們也必須要明白:將來,你們的女兒在學校、社會也一定是會面對很多拒絕、受到很多挫折的。
精神上的滿足,要讓女兒充分地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信任、尊重。
讓女兒知道無論何時,自己都可以在父母那裡得到幫助和依靠。
信任和尊重女兒,把女兒當作一個個體來看待,並非僅僅是女兒的角色。
信任女兒的言行、信任她的能力,培養她的獨立性,給予充分的認可和肯定。
尊重女兒的喜好,尊重她的選擇,站在她的角度看待問題。
避免出現:我是你爸,你相信我,我不會害你...
道德和原則性的引導,女兒也是社會中的一員,在適當的年齡,需要知道相應的一些道德規範,一些原則性很強的道理、事情,也必須要讓孩子及時知曉。
比如:知錯就改;不因別人的拒絕就心生怨恨;承認別人的優秀等等。
優秀的人,一定離不開優秀的家庭教育。
富養女,沒問題。只是不要片面的物質富足而忽略的品行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