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天國起義軍在3月份已建都天京,但江蘇蘇北還在清朝統治之下。當時,在安徽一帶的捻軍也趁機擴大地盤,和清軍也不斷的發生戰爭,經常性地向北淮安,海州等地進行騷擾。
初秋的一個上午,在蘇北海洲府的一個集鎮上,天氣晴朗,附近周邊的村落都來趕集,在市場上做著交易,呈現出一片繁忙熱鬧的景象.在靠近集市北頭的較為寬敞的一片場地上,有幾個外鄉來的人在賣藝.人群中不時發出陣陣喝彩聲. 有一個小乞丐,約十二三歲,蓬頭垢面,但是兩隻眼睛卻很有精神,看來是剛剛吃過乞討來的飯菜,昨晚又睡得較好,伸了個懶腰,就朝賣藝的這邊跑來,找尋了一個高的地方,也墊起腳尖,向場地中心張望,看賣藝人表演,看到精彩處,也手舞足蹈,比劃幾下,一不留神,從站立的地方摔了下來,疼的是齜牙咧嘴.人群中並無人關注他.他只好一瘸一拐地走向街邊躺了下來.
突然,街上的人群一陣大亂,人們紛紛朝街道兩邊躲閃,只見幾匹快馬從南面飛一般的跑了過來,馬身上的人身穿官兵的衣服,一看就知道是官差,一邊打著馬急跑,一邊大喊:快讓開,快讓開。
知州屬衙內,時任海州直隸州知州的吳棠,正在焦急地來回踱步。這時,門官急急來報:報大人,有股捻賊叛軍已攻破南城,駐守南城的東海營都司石龍章將軍及所部二百餘人全部為國陣亡。
知州吳棠聞聽大驚失色,急安排關閉城門,並派人向周邊的徐州搬救兵。可是,哪裡來的急啊。這時,海州城早已陷入一片火海之中,這股捻軍早已攻破城門,在城裡亂殺亂搶,四處放火。吳知州一看,大事去矣,在隨從及護兵保護下,從北城門出,向徐州方向逃跑了。
再說,這海州城裡到處是煙火,捻軍一邊搶豪富人家的錢財,凡抵抗的一律殺死,一邊招納窮人參軍。前文說到的那小乞丐,躲在一個破廟裡,聽到外面人喊馬叫聲,也想趁亂找些財物,不巧,看到捻軍招兵買馬的場面,也報了名因不知自己真實名姓,招兵的頭目叫蘇天福,把小乞丐叫來,說,此次北伐大勝,此地又靠大海,以後我們定會連續大勝,你就叫海得勝吧,以後就作我的護兵吧,這個小乞丐自此有了姓名,加入了捻軍隊伍,走上了和清廷對抗造反的道路。
咸豐七年(1857年)春,蘇天福率捻軍黑旗大軍與捻軍黃旗張樂行兩路大軍聯合渡淮作戰,攻佔商業重鎮三河尖,與太平軍會師於霍丘,接受太平天國封號和領導,改換太平天國旗幟。洪秀全敕封蘇天福為“立天侯”。此後,蘇天福部和太平軍在江淮地區聯合作戰長達5年之久,先後攻克霍丘、定遠等縣城,連敗清軍,積功封為後將軍,晉爵掃北王。
而此時的海得勝已在戰火中快速成長起來了,不僅戰功累累,還擔任了黑旗捻軍首領蘇天福的護衛隊隊長。
咸豐八年(1858年),蘇天福率所部在魯西南作戰,不久南下。9月,時太平天國陳玉成率主力軍團南下,清軍連戰連敗,一路潰逃,陳玉成勝利與李秀成軍團在烏衣會師,準備直搗浦口,也就是“江北大營”駐地。此時,江南提督張國樑派麾下大將馮子材率5000兵馬渡江北上,增援德興阿,阻止太平軍攻取浦口,一場大戰不可避免。
蘇天福部在與清軍作戰中,獲得一機密情報,需馬上派人送至天京城。蘇天福左思右想,把海得勝叫來:“德勝,今有一密報,需親送至洪天王那裡,我今派你前往,不到萬不得已,即使丟失性命,也不可丟失此密報。” 海得勝領命而去。
再說,海得勝換了便裝後,將密報臘封,藏與腰裡,騎一匹快馬,沿著大運河,一路急奔。至清軍活動較多的地方,棄馬步行。直至邳州附近。這一天,光顧著趕路,不覺天已將黑,海得勝想著今晚在哪裡住宿,不覺走至一村落,時戰亂,村裡已無多少人煙,連個狗叫聲都沒有。海得勝找了個破敗院落,胡亂吃了幾口乾糧,正要入睡,迷糊之中,聽見有鐵器摩擦之聲,睜開眼一看,就見一個鐵鏊子(鐵鏊子是蘇北,山東一帶,人們用來烙煎餅的,一個重5斤以上),在他對面的牆上,從地上沿著牆面往上移動,還發出“滋滋”的摩擦聲。海得勝睜大了眼睛,又揉了揉,怎麼,這麼重的鐵傢伙會自己爬牆?驚訝之餘,猛然想到自己的使命,一個鯉魚打挺,跳了起來,大喝一聲,“誰在裝神弄鬼?趕緊給我滾出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