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老人,做一個被老人喜歡的人,不難。如有“三願”:一是願花時間;二是願花心思;三是願陪吃飯。
本文作者吳四海和父親
都說做人難,難做人。做一個被老人喜歡的人,恐怕是最難了。老人,越老越敏感,越老越固執,都不喜歡看到自己不被喜歡的樣子和感覺。孔子說過:“事父母,色難”。不懷心計、沒有功利,對老人你能始終保持語氣平穩、和顏悅色麼?
去年夏日的某個清晨,一位老人來電:“四海,周阿姨走了!”沒等我緩過神來,又說:“周阿姨生前說過,‘等我死了,後事就找四海辦。’你看咋辦吧!”不可置疑,無法推卸。天大的事,我被周阿姨任命為“後事接班人”!
這事,與我為父親操辦喪事有關。三年前,父親去世。二十年前母親過世後,父親賣掉了復旦的房子,搬來與我們同住了。他是一位自律自強自愛的人,時常把“人生三樂”掛在嘴上——助人為樂、知足常樂、自得其樂。自從同住一個屋簷下,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任何令人麻煩和不悅的事,沒有過。父親洗澡,我幫著搓背;理髮,我操刀剪理;吃藥,女兒端來水杯;愛吃肉,太太下廚燒得大碗紅燒肉……吃飯看報、散步睡覺,父親無憂無慮地活到九十五歲。
吳四海為父親理髮
所謂“風流不在談鋒盛,袖手無言味最長”的境界,大概不過如此吧。至於生死,父親通透明白、早有交代。於是我決定將悲痛的追悼會辦成不同尋常的喜喪!徵得殯儀館的理解與支援,做了不拘一格的大膽嘗試:取代“催人淚下”的哀樂,播放大提琴曲《殤》,取下“沉痛哀悼”“永垂不朽”的標語橫幅,換上綠草鋪滿的背景牆,在康乃馨圈成的鏡框裡鑲嵌會心一笑的父親遺像,靈堂前排放置供年長者就坐的座椅,我的主持讓追悼會響起了掌聲和笑聲,女兒長笛一首《勃拉姆斯搖籃曲》送別爺爺……喪事,辦得別開生面!
一直與我有微信互動的周阿姨,看到了我的朋友圈動態,半開玩笑地向老公部署了委任。當然周阿姨的“九十喪事”,我也辦到老人滿意,不像我父親的那麼“喜”,但至少沒那麼悲。周阿姨“走後”的一年多,我也常去看望老人。切身體會到,對待老人,要像欣賞秋天一樣。經過了春天的盛開與綻放、又經過夏天的爛漫與豪華,秋天處於由強變弱盛極而衰之中,卻又在殘缺衰落中綻放飽經風霜的華彩,這恰是人生的最美風景。
欣賞老人,做一個被老人喜歡的人,不難。如有“三願”:一是願花時間,絕不在老人面前電話不斷稱自己有多忙、或表現得坐立不安心神不定的樣子,不讓老人感到需要遷就和客套。面帶微笑、氣定神閒,讓人相處不累、相安無事。二是願花心思,在不經意間悄悄地解決一些老人想不到也做不到的生活困難,不要搞得大張旗鼓鄭重其事的樣子。一旦做好了,像沒事兒一樣,不讓老人產生歉疚感和答謝感。三是願陪吃飯。老人多半一生勤儉,大都有“共情”願望——自認為好吃的也希望你喜歡吃。也許不合胃口不如自家的美味,但不要推脫轉身離去,留下陪吃。同桌一碗飯,共情一輩子。親情,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情感,也是最不需要理由的。
與父親同住二十多年,又陪老人多次,我發現,受人歡喜的老人,都有“三愛”:一是愛護自己的身體,自律自愛,通曉“管好自己,是佛;好管別人,是魔”,堅信人體自愈能力,不過度依賴體檢和吃藥。明白只有自己不生病,才是對別人最大關愛的道理。二是愛靜也愛鬧。愛安靜、愛獨處,不煩人不黏人。一旦熱鬧起來,照樣唱歌跳舞、動感喜感十足。三是愛好專一。琴棋書畫、文旅酒茶,總有一項樂此不疲感情專一的業餘愛好。說起話來,聲情並茂;講到生死,輕描淡寫。
一轉眼,我自己也快六十了,行將步入“老年”行列。對照“三願三愛”,繼續做一個被老人喜歡的人。問題來了,我自己會成為一個被人喜歡的老人嗎?(吳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