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整個解放戰爭史,國軍,作為一支表面上看起來現代化的軍隊,卻屢屢被看起來小米加步槍的解放軍牽著鼻子走,並且被成建制地殲滅,而我們卻根本沒看到國軍能夠透過穿插迂迴,成建制地消滅哪怕是解放軍的一個營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看達成殲滅戰的要素包含:火力、機動、偵察、戰術指揮等。這其中,機動是最最核心的因素。因為,你有再強的火力和戰術指揮能力,沒有強大的機動力,把適當的火力在指定時間內投送到關鍵地域,那所有的設想都是扯淡、白日夢。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國軍的機動能力。
軍隊最快的行軍速度取決於他的最小行軍速度
這是一個典型的木桶理論。汽車輪子的速度再快,他也不能脫離大部隊獨自行動。我們總是說國軍,尤其是精銳美械嫡系是一支機械化部隊。這是不對的。在我看來,國軍是一支連摩托化都沒實現編成的重步兵。
所謂摩托化是指乘建制內輪胎車輛機動的,機械化是指乘建制內裝甲履帶車輛的。我們看國軍的裝備情況。
民國34年(1945)陸軍軍級編制表。雖然配置有騾馬及汽車,但受輜重運輸所累,步兵機動基本還是兩條腿。
以新1、新6軍,5軍,整編11、74師等王牌部隊為例,軍(整編師)有汽車大隊(或汽車營),獸力營,旅(師)有輜重營,團有輜重連,大體上來說,輕武器的彈藥主要只能由士兵自已攜帶,重機槍,迫擊炮的彈藥則是由機槍連及迫擊炮連內的彈藥排或彈藥班攜帶,獸力營有六七百匹馬,專載師(軍)部的物品,汽車大隊或汽車營則主要裝載炮兵彈藥,旅(師)團兩級的輜重部隊也無裝載彈藥的裝置,是所謂的人力輸送部隊,只能在火線上輸送彈藥。其餘的非王牌部隊情況就更差了,就其運輸能力而言,並未實現摩托化。(傅作義的35軍及若干所謂的快速縱隊屬於極個例,另當別論)
我們可以腦補下這樣的畫面,汽車輪子載著輜重和炮兵飛快向前奔跑,步兵則慢吞吞的在後面靠兩條腿走路,物流隊長再怎麼樣也不能這樣明目張膽吧。
所以說,國軍的最快平均行軍速度完全取決於他的最小行軍速度單位的平均速度。大致上,國軍的行軍機動速度約為30公里/天。若是國軍普遍能夠達到像遠征軍時期新一軍配近3000多輛車和1000多騾馬的配備水平,才能算是車輪上的國軍。
美式火力,後勤極度依賴交通地形
陳毅元帥在總結作戰經驗時就對美械作出過如下的結論:“美械使火力增強,但火器複雜,幹部無法掌握,不能靈活機動,消耗彈藥甚多,缺少運輸工具,供給不上。野戰能力很弱。美械化害多利少,最多不過利害相等。”
這也從側面說明,國軍在作戰時,必然不敢離開其交通運輸線太遠,遠了,其補給能力就弱了。而他又沒有解放軍這樣的動員組織能力,能夠徵發大量的民夫進行後勤保障,只能透過增加後勤人員,減少作戰人員來保障後勤供應。那麼,本來兵力就捉襟見肘,哪裡還敢派出部隊進行迂迴穿插?!
解放軍呢?有一位淮海戰役中的解放戰士曾經講述過這樣的細節:“加入解放軍後,需要執行迂迴穿插任務,上級要求我們輕裝,扔掉一切負重,甚至是槍支彈藥。到達目的地後,槍支彈藥,乃至火炮都已經在當地準備好了。”
簡直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偵查情報能力弱,被動等待,經常被解放軍穿插分割
解放戰爭時期,國共兩軍作戰有個鮮明的特點:國軍往往集結於開闊地域,我軍往往隱蔽于山地。解放軍的根據地往往是廣大的農村、山區,也就是說,解放軍的主力往往是相較於國軍是處於隱蔽情況的。而國軍從大城市出來,背靠交通線,往往是在明處,在開闊的平原地帶。以輕步兵為主的解放軍往往可以在山區中隱蔽機動穿插,而不為敵人所知,神不知鬼不覺地出現在了國軍的後方。國軍想穿插,想機動你都沒地方去機動。
過於遠離交通補給線,後勤就成了國軍的硬傷。所以,國軍機動依賴交通線,也大大限制了能夠機動的範圍。
組織度低是國軍真的不敢機動穿插。
迂迴穿插,往往需要隱蔽。這就要求部隊要分散隱蔽迂迴機動。對於國軍這樣的軍隊來說,簡直是比登天還難。國軍計程車兵主要是由拉壯丁而組成的。這些士兵沒有經過政治教育,沒有信仰,沒有組織原則,要麼以當兵吃糧為目的,要麼以升官發財為目的。結伴而行尚可互相鼓勵,一旦分散成小股部隊穿插迂迴,脫離長官的約束,佔山為王落草為寇、半路離隊返鄉等等情況便會接踵而至到達目標地域後,也許連一半都沒了。更別提穿插機動後往往要打硬仗惡仗,立時就會陷入一無空中支援,二無後勤補給,三無接應支援的三無狀態。對此,國軍將領應該是心中有數的,所以,這種賠本買賣還是不會去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