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慎獨
在聶榮臻元帥的回憶錄中,有這樣一段話:
“我和林之間,為了突破第三道封鎖線,發生了長征路上的第一次爭吵,我平時總認為,林不是不能打仗之人。有時他也能打,他善於組織大部隊伏擊和突然襲擊。可是由於他政治上存在很大弱點——個人主義嚴重……有時就使他在軍事指揮上產生了極端不負責任的行為。”
這段話的背景,是紅軍長征準備突破第三道封鎖線時,決策層為保證紅軍主力順利透過樂昌、坪石封鎖線,命令紅一軍團搶佔九峰山這一制高點,牽制樂昌的敵人。聶榮臻回憶錄中與林的爭吵,正是圍繞九峰山發生的。
根據聶帥的回憶,當時軍團長林認為,此時敵人正在前往樂昌的路上,紅一軍團應該趁敵人尚未到達快速透過,無需搶佔九峰山,樂昌一代是平原,後面的紅軍主力也可以快速的行軍。而政委聶榮臻則堅決反對,他認為敵人正乘坐火車向樂昌前進,很可能比紅一軍團更早到達樂昌,即便紅一軍團行軍迅速,在敵人趕到前透過樂昌,但後面的紅軍主力必然有一部分會被敵人截住。聶榮臻批評林作為一名紅軍指揮員,不應該只考慮自己的部隊,應從大局出發,掩護大部隊。
眼見兩位首長髮生爭吵,參謀長左權提出了一個折中方案,建議可命紅2師師長陳光派部隊去偵察九峰山的敵情,然後根據敵情再做決定。林同意了左權的建議,但聶榮臻依舊反對,他說即便偵察到九峰山沒有敵人,等大部隊趕到時可能敵人也到了,他同意紅2師派部隊偵察,但與此同時,軍團主力要向九峰山前進,一旦有敵人,就立即搶佔九峰山,林同意了聶榮臻的計劃。以上過程是聶榮臻的回憶錄記載,兩人爭吵的時間是1934年11月6日。
看到這裡,或許讀者朋友會聯想到遼瀋戰役期間,林與偉人的分歧。一個傳播非常廣泛的說法是,林從東北戰場角度出發,希望先打下長春,然後向南解放全東北。而偉人則從全國戰場的角度出發,希望林率領東北野戰軍,將東北蔣軍殲滅在關外,以加速全國解放。似乎林總是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大局意識。
查閱史料可以發現,1934年11月5日朱德給各軍團下達的命令,紅一軍團紅1師與核心第一縱隊經九峰山向九峰圩前進,林、聶與紅2師經麻坑圩向嶺子頭前進。6日,林、聶與紅2師到達麻坑圩,此時他們正是在執行上級的命令,而九峰山則不在他們的前進路線上。這一天,林利用敵人的電話線,冒充蔣軍的大官,和正在向樂昌前進的民團通了話,敵人不知被騙,告訴紅軍說,粵軍鄧龍光部的3個團已經到達樂昌,其中一個團離開樂昌正在向九峰山前進。林聞聽此訊,立即命令紅2師紅4團團長耿飆、政委楊成武搶佔九峰山。雖然九峰山並不在紅2師的行軍路線上,但這是離林最近的一個師,顯然能更好地執行他的命令。
在部署完奪佔九峰山後,林、聶向總部發電報,報告了林透過與敵人通電話獲知敵情的情況,並建議上級命令紅1師協助紅2師將樂昌與九峰山的敵人分隔,隨後合力殲滅九峰山敵人。可見,林是在上級之前得知了九峰山的敵情,並主動提出殲滅敵人。從另一個角度講,當時林與紅2師的行軍路線,並不會經過九峰山,如果需要佔領九峰山掩護大部隊,應該讓與大部隊一同行動的紅1師去執行,不應該捨近求遠,去命令林執行。
收到林的電報後,總部下達了新的命令:“應占領九峰並確實鉗制樂昌之敵,以保證野戰軍透過封鎖線。在萬不得已時,則鉗制九峰之敵而繞過之。”同時,命令紅1師監視、偵察九峰山、茶寮敵人,做好消滅敵人的準備,紅2師則負責切斷九峰山、樂昌之間交通,監視樂昌敵軍,並做好從九峰山南側進攻的準備,直到紅15師接替他們。
總部的命令也考慮到了作戰不順利的情況,命林在九峰山久攻不克的情況下,應派出一部分兵力牽制敵人,掩護大部隊透過。可見,九峰山攻克與否,並不決定紅軍大部隊能否順利透過。被林派去搶佔九峰山的紅2師紅4團,因為行動迅速,先敵一步到達,取得了主動權,將九峰山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為大部隊透過提供了最好的保障。
我們細細閱讀史料發現,真實情況與聶帥的回憶錄略有出入。個人的回憶錄,難免因為年代相隔久遠,記憶出現偏差。同時,當事人也會有自己的好惡,保留對一些人、一些事的看法,甚至會導致偏見,在回憶錄中就會有意無意地表現出來。
這一事例說明,即便是當事人的回憶錄,也應結合史料來辨別比較,以求得到最接近真實的結果。林在奪佔九峰山的戰鬥中,巧妙地利用敵人的電話線獲取情報,並當機立斷下達作戰命令,取得了戰鬥的主動權。林後來雖然有諸多爭議,但他在戰爭年代的戰功和能力卻應當客觀評價。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