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中國一衣帶水,隔海相望的鄰邦,在20世紀,中日兩國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敵。日本軍國主義在中國犯下種種泯滅人性的罪行,罄竹難書,中國人民深受其害。
為了救亡圖存,中國軍民發起了歷經14年的抗日戰爭,為此流血犧牲的人不知凡幾。與日寇對於中國平民的殘暴不同,中國八路軍在抗日戰爭中展現了國際人道主義精神,優待俘虜,善待日本平民。
聶榮臻元帥曾經收養過兩個日本小女孩,她們姐妹倆是日本開拓團的遺孤。聶榮臻無微不至地照顧她們,姐姐美穗子很依賴這個“爸爸”,每天拽著聶榮臻的馬褲,只吃聶榮臻喂她的東西。身邊的人看他喜歡,建議他將這兩個孩子收作乾女兒。
聶榮臻卻不同意。戰場上刀劍無眼,兩個孩子的安危無法保障。聶榮臻思索幾日,最終將兩個孩子送到最近的日軍指揮部。
並附上自己的一封信,請日本軍部設法找到孩子的親人,並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地表明自己與日寇鬥爭到底的決心:
“我八路軍本國際主義之精神,至仁至義,有始有終,必當為中華民族之生存與人類之永久和平奮戰到底,必當與野蠻橫暴之日閥奮戰到底!”
之後美穗子順利回國,和親人團聚。
但並非所有日本遺孤都和美穗子一樣。據記載,從1931年到1945年,日本向中國東北移民20萬左右,這些移民大多是日本貧困的平民家庭。
日本戰敗後,這些移民被母國所拋棄。為了不讓他們成為累贅,當時的日本政府甚至指示日本軍人隨意槍殺這些移民。他們中的很多被滯留在中國,一生都沒有回到故土。
2012年孫儷主演的電視劇《小姨多鶴》,描述了日本遺孤竹內多鶴,被中國家庭所收養的苦難而幸運的一生。電視劇有藝術加工的部分,而現實中,在陝西商洛的一座村莊裡,就有一位和“小姨多鶴”一樣歷經磨難的日本遺孤。
滯留中國
在陝西商洛的一座小山村裡,有一個叫王玉蘭的老人,1979年,全國要建立新的身份系統,需要登記戶籍資訊。
這位老人卻一直不願意登記戶口,工作人員找到她家,再三做工作,說如果不會辦可以讓家人代勞,但老人始終不應允,對自己的過去也隻字不提。
耐不住再三追問,老人沉默著走進屋裡,拿出一張照片,照片上有三個女子,都穿著和服。王玉蘭指著其中一個說,這是我。
眼前這個帶著濃重陝西口音的老太太,竟然是個日本人。不知想起了什麼,老人哭了,第一次敞開心扉講述她多難的人生。
她本名水崎秀子,是日本福岡的一家貧困的漁戶女兒。1936年日本政府為了侵佔中國領土,奴役中國百姓,制定了“滿洲農業移民百萬戶遺住計劃”,大量日本本土貧民被帶到中國東北,組成“日本開拓團”。
水崎秀子的姑姑正是日本開拓團的一員。為了減輕家中的貧困,1942年,13歲水崎秀子在父親的安排下,去往偽滿洲國投奔姑姑。
戰亂年代,姑姑的收入也僅夠餬口。為了讓她適應中國的生活,姑姑給她起了中文名字“王玉蘭“。王玉蘭跟著姑姑,在中國東北過了一段相對輕鬆的時光。
好景不長,1945年,日本戰敗,宣佈撤回日本移民。姑姑被遣送回國,兵荒馬亂的,王玉蘭與姑姑失散了,沒有登上遣返的遊輪。
四段婚姻
剛剛結束戰爭的中國土地上,民族主義高漲,王玉蘭不敢說自己是日本人。幸虧她手腳勤快,長得也白白淨淨的,討人喜歡,就這樣繼續在東北生活了兩年。
周圍的鄰居看她孤零零一個姑娘,熱心地給他介紹了物件:國民黨的一個營長宗開國。王玉蘭對這段婚姻很滿意,宗開國溫柔體貼,儀表堂堂,浪漫而有才情。經常帶著王玉蘭去聽戲,逛街,介紹軍營的朋友給她認識。還送了她一枚戒指。
躺在丈夫溫暖的懷裡,王玉蘭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嚮往。可軍官太太的安逸生活過了還不到半年,丈夫就上了戰場,從此杳無音訊。
正值青春年華的王玉蘭再次陷入孤苦無依中。經人介紹,她認識了第二任丈夫雷國順,也是個當兵的,人還算得上可靠。
婚後不久,王玉蘭就跟著雷國順去了他的老家,陝西省商洛市商南縣梁家灣。讓她沒想到的是,雷國順在老家居然有妻子。這讓王玉蘭無法接受,直接和雷國順離了婚。
面對自己兩段不幸的婚姻,王玉蘭忍不住哭起來。這時梁家灣的婦女主任看到這個哭哭啼啼的小姑娘於心不忍,正好她認識一個姚樓村的村民宋治福還沒有娶媳婦,比王玉蘭大一歲,人也老實可靠,就是窮了點。只要能好好活著,哪裡敢奢望太多呢?就這樣王玉蘭走進了第三段婚姻。
宋治福雖然木訥憨厚,卻十分疼愛王玉蘭。夫妻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雖然掙得少,但他們很知足。因為一直沒有生育,夫妻倆抱養了一個女孩,取名叫秀梅。也許是看到了以前被拋棄的自己,王玉蘭十分疼愛女兒。
在那個溫飽都顧不上的年代裡,王玉蘭不顧丈夫的反對,堅持每年過年給女兒做一身新衣服。她心靈手巧,常做點小本生意補貼家用,有餘錢就給女兒買水果糖和雪花膏。一家三口過得很是甜蜜。但天有不測風雲,宋治福在1976年不幸病逝。
丈夫的離去,讓王玉蘭的生活再次沒有了保障。歷經磨難之後,王玉蘭也變得堅強起來。她平靜地接受了丈夫的離去,女兒也已經出嫁,王玉蘭想著,就這樣過日子也挺好。而女兒卻不忍看著母親孤苦伶仃,和熱心的鄰居一起張羅著給她找老伴。
就這樣,王玉蘭再次嫁到丹鳳縣的李明堂家裡。李明堂喪偶多年,有一兒一女。他是個木匠,人十分勤快,對王玉蘭也是百依百順,飯菜也不經常讓她做,生怕她累著。在丈夫的呵護下,王玉蘭終於過上了安定平穩的生活。
大山的生活平淡而簡單,王玉蘭操著濃厚的陝西方言和街坊四鄰打招呼,也會和村裡的婦女一起嘮嘮家長裡短。
日子漸漸流逝,王玉蘭愈發像個普通的中國農婦,山間慵懶的生活侵蝕著王玉蘭關於日本故鄉的記憶,在陝西這片大山裡,她感到了真正的歲月靜好。
而戶籍工作人員的到來,讓王玉蘭重新回想起自己的年少時光,勾起了她對家鄉的思念,不由得落下淚來。
想要回家,卻被冒名頂替
工作人員看著這位久經滄桑,淚流不止的老人,這麼多年流落異國,一定很孤獨吧。鄉親口中的她勤快老實,是個熱心腸的好人。誰能想到,這個老人是和中國人民有血海深仇的日本人呢?
最終,王玉蘭決定保留自己的日本國籍。她很思念日本的親人,希望有一天能夠回去看望他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四海漂泊的遊子想起家鄉總是溫暖的,那是港灣,是精神支柱,是走進黑暗時心頭的一輪明月。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少小離家的水崎秀子時常在農忙之後想起她父親給她做的美味的生魚片,母親會慈愛地給她梳頭,做和服。在東北時,她經常與表姐在街道上玩女孩子的遊戲玩到忘記時間,姑姑看到後會略顯無奈地叫她們回來吃飯。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有越來越多的日本遺孤回國探親。王玉蘭知道這個訊息後,在2002年也向政府提出回國探親的申請。
本以為終於能見到闊別已久的親人和家鄉,但現實給了這位老人當頭一棒:經日本厚生勞動省的查詢,“水崎秀子”早已回國。因此拒絕了王玉蘭的申請。王玉蘭意識到自己的身份被人冒用了。
離家鄉只有一步之遙,自己已是古稀之年,卻還不能回到魂牽夢縈的故土。王玉蘭不甘心,她開始向日本的親友寫信,提交自己的身份證明。在媒體的關注下,日本政府開始調查真假水崎秀子案。
最後查實,在日本的“水崎秀子”是透過在中國的蛇頭得到了水崎秀子的身份資訊,1995年帶著兒孫六口來到日本定居,領取了日本殘留孤兒的各種生活補助和保障,還獲得了日本國籍。
2005年,日本政府派人赴中國陝西,採集王玉蘭的DNA,最終確定王玉蘭就是真正的水崎秀子。假冒的水崎秀子一家被逮捕。闊別家鄉60多年的王玉蘭終於可以回家了。
2006年4月,在日本一家民間機構的資助下,王玉蘭和老伴李明堂踏上了回鄉之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王玉蘭的父母早已去世,唯一在世的親人只剩一個表姐。
曾經兩小無猜的姐妹,從窈窕娉婷的少女,變成了滿頭華髮的老人。王玉蘭想要和表姐敘敘家常,卻突然發現,自己已經不會說日語了。除了簡單的招呼,其他的話要藉助翻譯。王玉蘭還去了以前上過的小學,那裡已經變成了一個公園。一切物是人非,王玉蘭一時感到無措。
少小離家老大回,卻是鄉音已改,鬢髮已衰。表姐呢喃著過去的事情,王玉蘭卻覺得這個自己千萬次想回來的地方是如此的陌生。天地間沒有她的歸所了嗎?她的手碰到老伴李明堂,王玉蘭忽然意識到,陝西的那座大山才是自己的家。
決定留在中國
在日本待了兩個星期之後,王玉蘭返回陝西,和丈夫兒女一起生活。按照日本對殘留孤兒的法律條例,王玉蘭可以回日本定居,享受日本公民的一切權利。
日本的社會福利很好,表姐希望王玉蘭回國與他們一起生活,安度晚年。時光荏苒,她們是彼此唯一的血脈親人了。但王玉蘭拒絕了,能夠在有生之年再回到故鄉,她已經沒有遺憾了。
在中國生活了60多年,丈夫兒女都對自己很好,她不願丟下他們去日本享福。中國的人民是那麼善良淳樸,正是在這麼多好心人的幫助下,她才能活下去,她早已把中國當做自己的家鄉了。
王玉蘭原本以為自己日本人的身份被曝光,會引起村裡人的歧視。但她不知道,村裡人早已將她當作自己的親人了,中國人民痛恨日寇的殘暴,卻不會和他們一樣,將怒氣撒在無辜的人身上。
一起生活那麼多年,王玉蘭的品性,他們都看在眼裡。這位老人為人厚道,手腳勤快。每次誰家有紅白事,她總是去幫忙。從不與人爭吵,侄子的孩子沒時間帶,都是王玉蘭幫著照顧。
如此種種,為何要因為她日本人的身份而去歧視她呢?不僅不歧視,王玉蘭在村裡的威信還很高,村裡曾想推薦她去做人大代表,後來因為她的身份不符合《選舉法》而作罷。
2015年,與王玉蘭相伴39年的老伴李明堂過世,王玉蘭再次經歷喪夫之痛。但幸運的是,她不再孤苦無依了,兒子兒媳都很孝順,王玉蘭的晚年過得很幸福。
鄰居們也十分尊敬這位老人,時常家裡做了什麼好吃的,就端一碗給她嚐嚐。每年生日,當地政府還會給她送來蛋糕和慰問品,在生活上給予她各種幫助。
2018年1月6日,日本遺孤王玉蘭去世,享年89歲。王玉蘭老人一生為人和善,得知她去世後,遠在日本的親人和村裡的街坊150多人都來弔唁她,遺照上,是一位穿著和服的端莊老人。這是王玉蘭從日本回來後照的。
對於王玉蘭來說,日本是她的根,但中國卻是給予她溫暖的家鄉。依照老人的遺願,兒子李書強將母親葬在了父親身邊,留在了這片收容她的熱土上。
王玉蘭老人是不幸的,因為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戰爭,她有家不能回,流落異域70餘載。但她又是幸運的,善良的中國人民包容接納了她,讓她在異國他鄉感受到了親情和愛,找到了心靈的故鄉。
日本侵華戰爭為中日兩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如今,硝煙已經散去,時間會帶走仇恨,但作為新時代的人們,不應該忘記那段慘痛的歷史。唯有銘記歷史,才能讓戰爭的悲劇不再重演,世界和平,人們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