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1日電 題:“流量”vs“體驗”,看數字風口上服裝業的新變遷
新華社記者張辛欣
“我們做服裝、做品牌的都有感觸,天天追‘新’,生怕慢了一拍,變化太快了。”近日舉行的2021中國服裝大會上,從業者的一句話,道出了服裝業的現狀。
從百貨到電商,再到影片直播,流量驅動下,渠道加速變化;從製造到定製,再到服務,體驗為關鍵詞,顛覆著生產的邏輯。隨著資訊科技加速融合,數字風口上的服裝業將迎來哪些變遷?
流量,跟上渠道風向標
“我們在小紅書上還沒做完,抖音電商又火了,最近又有了‘虛擬時裝’等概念。”2021中國服裝大會上,服裝品牌歌力思董事長夏國新在發言中感慨,跟上流量,已成為品牌經營的關鍵。
流量在哪裡,使用者就在哪裡。對品牌而言,流量不僅是風向標,更是渠道。
過去,商場“引流”,傳統門店聚集;後來,電商“導流”,線上平臺成為重要渠道。天眼查資料顯示,全國直播電商相關企業共計超過5000家,超9成企業成立時間在5年內。今天,社交平臺、影片直播成為使用者特別是年輕使用者的“聚集地”,品牌也同樣要跟上“節奏”。
抓住渠道的變革、適應渠道的變革,服裝企業在實踐中探索。
“拍攝大片一定要模特嗎?數字時代也有更多可能性。”夏國新說,歌力思嘗試了數字化虛擬影像,時裝釋出也採取了“虛擬+現實”的模式。“我們增加了博主新品預覽會,將以往傳統的訂貨會變成直播、體驗。”他說。
“與抖音電商的合作,起初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太平鳥董事長張江平告訴記者,抓住直播風口,上半年企業利潤同比增長241%,“真的跑了起來”。
男裝品牌七匹狼董事長周少雄告訴記者,隨著數字技術的滲透和各種商業體的建設,線上渠道正在產生分流,抓住趨勢加速線上線下的融合,是企業未來佈局的關鍵。
體驗,從產品走向生態
服裝與家電,兩個看上去並不相似的領域,因“體驗”一詞而發生關聯。
“體驗經濟要求為每個人創造個性化的需求。做企業,不要將思考停留在自己的產品和行業上。”會上,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執行長張瑞敏講述了“體驗”帶來的“跨界”生態——
透過物聯網等技術將資料有機銜接,服裝企業可以與家電甚至更多領域的企業共同打造生態,為使用者提供衣物洗、護、存、搭、購乃至回收的解決方案。從洗護資料中捕捉對面料、色澤等消費需求,也會推動企業研發和創新。在他看來,將產品與更多產品、服務結合,形成使用者需要的場景,是很多領域未來的方向。
產品在生產線上就知道賣給誰、賣到哪裡,稱為“不入庫”。“不入庫率”,也成為當下服裝產業的一個新指標。
從“庫存率”到“不入庫率”,指標之變折射了服裝業生產邏輯的變革。
這是大規模生產到個性化定製的變遷。服裝製造企業漢帛總裁高敏認為,資源和資訊的“錯配”,是面料商、輔料商、製造商面臨庫存壓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漢帛在幾年前嘗試產能數字化,為每一款衣服、每一塊麵料“打標籤”,透過每個點的數字化推動實現資訊透明化,為工廠匹配訂單,讓品牌和設計師找到精準供應鏈支援。
透過匯入消費資料捕捉潛在需求,進行設計與研發,越來越多的品牌聚焦使用者個性化體驗。製造商從單一環節滲透到產業生態,品牌商從產品延伸到服務,圍繞“體驗”,創新不斷展開。
“產業數字化變革是由若干技術群整合驅動,實時流動的資料形成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協同的新型製造和服務體系。”中國服裝協會會長陳大鵬說,企業的全鏈路數字化能力已成為贏得當下和未來發展的核心動能。
文化,夯實品牌發展之基
“創業三十幾年,我們一直在思考品牌怎樣才能持久,深入人心。”周少雄說,融入文化積澱,形成品牌風格,是長期發展需要練就的重要本領。
服裝是技與藝的融合。日益豐富的物質文化需求和消費能力疊加,在商品之上,人們期待更多彰顯文化底蘊、生活理念、美學價值的產業表達。
“如果我們失去了時尚的表達方式,那麼這個品牌一定會老化”“做企業要有長期主義,核心有兩個點,一個是文化力,另一個是數智力”……做品牌要有產品、有文化、有情懷,是與會很多從業者的共同感悟。
更可持續、更環保,也越來越融入從業者的認知和品牌文化。
陳大鵬認為,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衡量產業經濟活動的重要標尺,做有溫度的企業,是越來越多品牌的選擇與實踐。
“服裝業正在形成綠色設計、綠色生產、綠色營銷、綠色消費的產業生態。”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說,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要系統推進產品全生命週期的綠色變革,推動綠色技術創新,完善綠色標準體系,培植產業持久成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