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新冠疫情籠罩在歐洲上空的陰影已經漸行漸遠,但一個新的麻煩卻迅速接踵而至:進入10月份,歐洲能源儲備水平降至十餘年來歷史最低水平,電價和天然氣價格則應聲飛漲至歷史最高位,歐洲已經在事實上陷入能源危機。
有趣的是,在部分歐洲政客眼裡,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卻是美國人:當地時間10月13日,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在德國《商報》發表署名文章,怒斥美國人在能源供應問題上欺騙了歐洲,因為美國人寧可把天然氣出口給其所謂的“敵人”中國,也不願幫助歐洲度過眼下的能源危機。美國一邊勸停中歐貿易,一邊增加中美貿易。
據歐洲媒體報道,截止10月14日,英國電價已暴漲至285英鎊/兆瓦時,同期相對上漲幅度700%,創下自1999年以來歷史最高紀錄;西班牙電價在過去10個月內翻了兩倍,上漲幅度較小的德國也達到50%的漲幅;而在天然氣方面,相較去年年中,現在全歐天然氣均價已經上漲10倍以上。
如此恐怖的能源稀缺,除了讓歐洲居民生活成本大大提高,即將度過新世紀以來最冷的一個聖誕節以外,更讓全歐鋼鐵、化工等高耗能行業紛紛放緩生產進度,這對眼下歐洲人最為頭疼的疫後社會經濟恢復問題顯然才是最致命的打擊。
面對如此危機,也難怪即使是77歲高齡的德國前總理施羅德也坐不住了,只不過施羅德指責的物件,卻是美國人:在這篇文章中,施羅德表示,在過往這十多年裡,美國曾不遺餘力地向歐洲推銷自己的頁岩氣,以圖替代掉歐洲人來自俄羅斯的天然氣進口。
美國人這麼做,一方面是為了利潤,另一方也是要防止以德國為首的歐洲大國因能源依賴而與俄羅斯走得過近。為達到這些目的,美國人甚至不惜動用政治手段,強壓德國等歐洲大國放棄新建進口俄羅斯天然氣專案。
為照顧美國情緒,施羅德指出,那時的歐洲不得不減少來自俄羅斯的天然氣進口,轉而購買部分美國頁岩氣。但問題是如今歐洲真的需要擴大能源進口了,美國人卻拒絕擴大頁岩氣對歐出口份額,轉而把大部分頁岩氣都出口給了中國。
施羅德隨後特別強調,與此同時,美國人卻還在遊說歐洲縮減對華貿易。如此雙標,也難怪施羅德如此氣憤。
那麼施羅德所說的都是事實嗎?的確是。
多方資料顯示,雖然美國早在2016年就向歐洲出口了第一船液化氣,但之後這5年時間中,對歐出口增幅遠未達到當初設想的樂觀指標,反倒是對亞洲出口量年年激增。哪怕是在疫情肆虐的2020年,美國對亞洲液化氣出口也同比上一年增長了67%,佔美國對華液化氣總出口量近一半的份額。
而在2021年8月,美國液化氣出口合同金額同比增長258.32%,合同物件中排名前五分別為韓國、中國、日本、巴西和印度。而這與2016年美國媒體宣傳的“歐洲將成為美國第三大液化氣出口目的地”美好願景相差甚遠。
施羅德怒罵美國眼裡根本就沒有歐洲人的死活,更不在乎所自己這塊所謂“反華”的招牌,對華政策鬆緊完全是根據自己的需要隨心所欲,毫不顧及跟隨自己反華的盟友利益,確實是罵到了點子上。
當然必須指出的是,非要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美國人頭上,也確實有失公允,因為歐洲人眼下這出能源危機,其實完全是他們自己“作”出來的:
由於去年的疫情以及今年上半年歐洲疫情的反覆,歐洲的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庫存在去年年底就大幅清空,在今年上半年又不敢過多囤積,導致供需供應矛盾在今年入冬以後全面爆發;
歐洲堅持不懈推行的綠色能源政策在過往這些年出現不少極端化行為,比如德國就在2011年以後封停了境內全部的核電站,導致電力供應結構過於單一,基本失去了特殊時期的電力調峰能力和價格緩衝能力;
進入2021年後,在中國的帶動下,亞洲地區的疫後社會生產恢復情況遠好於拖沓不已的歐洲地區,對天然氣等能源需求大幅上漲,看到商機的美國人當然樂得將大部分產能都分給亞洲地區。
但很顯然,對於一向傲慢從不自省的歐洲人而言,要他們承認自己的短視真比登天還難,這場能源危機下的“甩鍋”運動,歸根結底也只是一場借災難之機站隊表態的政治運動:當本就對美國頗有微詞的施羅德在指責美國之時,大部分的歐洲媒體卻把這口鍋甩給了俄國人。
但不管施羅德老先生自己的立場如何,他的這次發言也的確指出了歐洲人最大的問題所在:不管是因為短視還是太過弱小,既然篤定要跟隨美國反華,面對美國在對華問題上如此明目張膽的雙標,歐洲人也只能打碎牙往肚裡咽。
所以歐洲還要繼續跟隨美國反華嗎?如今的我們也不指望歐洲人會一邊倒地倒貼中國,但對於“建立一個更加穩定、互利合作的中美歐三極關係”這個終極戰略目標而言,一個更加自立自強的歐洲,顯然遠比現在這個被美國雙標欺凌卻連大氣都不敢出一個的歐洲更富有積極意義。
施羅德這這篇文章背後的警示,確實值得所有歐洲人都細細思考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