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可見,中醫學對抑鬱症的認識起源於秦漢,發展於唐宋,完善於金元,鼎盛於明清。我們可以從抑鬱症發展歷程看出中醫學所說的“鬱”有兩種:第一種“鬱”包括由人體氣血津液瘀滯不通、臟腑功能失調,而導致氣、血、痰、火、溼、食等病理產物的滯塞和鬱結,屬於對其病機的描述。金元以前所論的“鬱”大致為此。另一種“鬱"則指因情志不舒、氣鬱不伸而引起的心情抑鬱,以情緒不寧、胸部滿悶、脅肋脹痛,或易怒善哭,或咽中如有異物為主要表現的一類病證,即情志憂鬱的疾病。明以後所論的“鬱”大多屬此。這兩個概念是並列平行的,並不存在從屬關係。故而現代醫學的抑鬱症不單純屬於中醫學的“鬱證”範疇,其表現形式可在“癲證”“百合病”“髒躁”“失眠”“健忘“鬱證”等中醫多種病證名的症狀群中出現。所以,將抑鬱症簡單劃分在“鬱證”的範疇是有失偏頗的。在古代相當長的時期,中醫學從文字到術語、從理論到實踐,建立了五臟主神明的完整體系。抑鬱症所表現的精神抑鬱、姜靡不振、胸悶脅脹、不思飲食、失眠多夢、多疑善慮、悲傷欲哭、善太息等症狀,一般被認為是“鬱而不舒,則皆肝木之病也”,並影響到心、脾、腎等臟器。腦為“髓海”及“元神之府”,主藏而不瀉,喜盈而惡虧虛,至清而不容邪,是精神、情感及思維活動的發源地,也是維持後者正常狀態的物質基礎。因此一切精神、情感及思維活動的障礙均源於腦。情志變化過激就會導致氣機逆亂、情志不遂、氣機鬱滯、痰瘀內生。日久損傷人體氣血陰陽,使腦神失養,神失所藏,病變由實轉虛,或虛實兼見。也有部分患者表現為躁狂與抑鬱雙相症狀,其病變為痰氣鬱滯,久而生熱化火所致,日久可損傷機體陰液。概括而言,抑鬱症是由於情志失調,心情壓抑久久不得舒,使氣機紊亂,腦失所控而致本病,在此基礎上兼及心、肝、脾、腎諸髒。主要的病理變化為氣機失調,導致氣機鬱滯、痰瘀內阻,擾及腦神,或病久氣血精微不能上榮於腦,腦失調控,而出現心境低落等情志症狀及能力下降表現。七情失制,使五臟氣機失調,痰瘀阻滯經絡,而出現各種軀體症狀。
sponsored links
中醫對抑鬱的認識
分類: 體育
時間: 2021-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