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驅邪蠲痺
痺證多由感受風寒溼邪所致,治療上應以驅邪為主。
李師治痺基本方是以獨活寄生湯化裁(獨活、桑寄生、秦艽、防己、威靈仙、桂枝、石楠藤、海風藤、牛膝、五加皮、海桐皮、甘草)。
本方適用於一般寒溼痺痛發作,或下冷水使痺痛更嚴重的病例。
根據具體病情,酌加下列藥物:
全身痛無定處,或上肢偏重者,加防風、羌活;
下肢痛甚溼勝者,加木瓜、苡仁、萆薢、蠶砂;
腰痛明顯者,加狗脊、杜仲、續斷;
兼瘀,痛點固定者,加乳香、沒藥、片薑黃、劉寄奴;
久痺頑固不易愈者,加鑽地風、絡石藤、千年健、老鸛草,或浸酒五至七天後飲藥酒;
痛劇,寒溼甚,脈滯細無數象者,加附片、川烏、草烏。
02
柔潤舒筋
對於他醫用溫燥劑屢治不效的痺痛,則用柔潤舒筋法,易使疼痛消失,關節運動恢復正常。
故李師認為不可一概用祛風散寒化溼法去治療痺證。
茲將柔潤舒筋法介紹如下:
(姑名柔潤舒筋湯)藥物為:天冬、麥冬、石斛、白芍、木瓜、當歸、熟地、苡仁、牛膝、桑枝、絡石藤、石楠藤、甘草。
主要適用於素體陰虧血少而罹痺證者,或熱痺後紅腫發熱雖退,津傷液劫未復而痺痛未去者;或試用溫經燥溼通絡之劑,以及火罐艾灸等法後,使筋脈失於濡養、運動更為不利者。
一般可見到患者比較消瘦,納谷減少,口乾舌紅少津,大便乾結,患肢不能屈伸,疼痛夜甚於晝,脈象細數。
陰血不足,可以影響關節活動、產生痺痛。而熱痺可以傷陰,更不言而喻,所以這類痺證,是不可以用辛溫燥熱之品去治療的。
但有關內傷陰虛痛風的治法記載不多。朱丹溪氏在《丹溪心法》中言:“瘦人肢節痛,是血虛,宜四物加防風、羌活”,對我們制定柔潤舒筋法有啟發作用。
曾某,女,30歲,農民,1964年12月14日入院,住院號2206。
全身骨節疼痛已一個多月,先後服過麻黃附子細辛湯、陽和湯、蠲痺湯等未見效。又曾注射鏈黴素、口服磺胺類藥片及用過火針,疼痛反見增劇。
入院時已不能步履,不能脫衣,呻吟呼痛,不能入寐。表情痛苦,形瘦如柴,不思飲食,心中嘈雜,大便數日未行,口渴苔黃,脈弦數,四肢關節並不紅腫。
屬血脈關節失於濡養,擬方柔潤舒筋。
熟地、木瓜、薏米仁,天冬、麥冬、石斛、牛膝、當歸、白芍、秦艽、石楠藤、絡石藤、海風藤,嫩桑枝,甘草。服5劑,疼痛消失。
惟肩臂不能上舉,再服10劑,活動自如,胃納精神如常。
出院後二月,同村病人來門診,謂該人關節痛未發,形體已充,且已參加勞動。
03
溫陽宣通
李師治痺痛,除獨活寄生湯及柔潤舒筋湯外,對於陰寒凝滯而致痺痛,選用《外科全生集》的陽和湯(麻黃、熟地、白芥子、炮姜炭、甘草、肉桂、鹿角膠)。
陽和湯原治“流痰及一切漫腫無頭,平塌白陷之陰疽”。李師根據其溫經散寒之作用,用治陰寒凝滯的痺痛,特別是西醫所稱的坐骨神經痛,有一定療效。
若用一般驅風散寒之劑不效,痺痛不能站行,脈沉細不數者,可考慮選用陽和湯。
方中熟地必須重用,以監製其他藥物的辛燥;還可加用穿山甲,取其攻通之性以助陽藥深入病所;也可加用附片,以散寒止痛。
蔣某,男,40歲,駕駛員,1965年1月18日入院,住院號99。
患者1961年即患腳痛不能行走,反覆發作,西醫診為坐骨神經痛。
這次發作已二週,足不任地,夜痛不能入寐。經治一月,效不顯著。
請李師診治,見其形痩,下肢運動不利,但無紅腫,納減,二便如恆,脈沉細而濡。斷為寒溼沉積於筋骨之間的痺痛,用陽和湯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