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生命時報
高階烹飪技師 胡德明
蟹柳、魚柳、牛柳、雞柳……“柳”字號的食品現在越來越多。“柳”的本意是肉條,比如牛裡脊肉、雞胸肉等,是動物身上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部位,營養價值也不錯,但市面上這些叫“柳”的肉食卻沒有大家想得那麼好。
雞柳,可能高脂高熱量。無論學校附近、步行街,還是超市商場,都能看到賣雞柳的小店。它們大多以雞胸肉為原料,切成細條經過醃製後,再高溫油炸,最後撒上孜然和辣椒粉等調料。雞柳外面,總是要裹上厚厚的麵包糠或者麵粉,一口下去可能半口以上都是澱粉。炸得香酥金黃的雞柳,靠麵粉吸了很多油,不再是低脂、健康的白肉選擇。並且,高溫煎炸時油溫基本上能達到120℃以上,會產生有害物質丙烯醯胺,油的反覆使用可能讓這一有害物質越聚越多,對健康造成威脅。美國研究顯示,與不吃油炸食品的人相比,每週至少吃一份炸雞的人,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風險分別增加13%和12%。因此,雞柳一定要少吃。
牛柳,有些可能是冒充的。“蠔油牛柳”“杭椒牛柳”“水煮牛柳”等菜餚在餐廳裡很受歡迎。“牛柳”一般用的是牛的裡脊,這個部位肌肉纖維較少,吃起來相對較嫩,但是切成片直接下鍋很容易把肉炒老了。所以,餐廳在加工過程中把“牛柳”切好以後,需要放“嫩肉粉”醃製一下再炒。正規“嫩肉粉”的成分以植物蛋白酶或小蘇打為主,雖然不會危害健康,但小蘇打會破壞B族維生素等,造成牛肉營養流失。不正規的“嫩肉粉”可能含亞硝酸鹽,其能髮色、防腐,但有致癌風險。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牛柳比較貴,有些餐館可能會用鴨肉來冒充牛柳,或者用豬肉染色冒充牛柳做菜。所以建議大家看到顏色紅得不正常、口感嫩得有點奇怪的牛柳,要提高警惕。
蟹柳,多數沒有蟹。不管是吃火鍋還是麻辣燙,蟹柳都是廣受歡迎的食材之一。但是,市面上絕大多數蟹柳和螃蟹一點兒關係也沒有,其主要成分是冷凍魚糜、澱粉等。冷凍魚糜經過急速解凍後再次冷凍,能得到和螃蟹肉一樣的纖維感。最外層的紅條,用的是食用色素,比如紅曲色素、胭脂紅等,蟹肉風味主要來自食用香精,有的還會加入大量糖調味。近年來,一些高階的蟹柳開始在原料裡新增蟹肉了,但比例不會太高。因此,蟹柳裡的蛋白質含量很有限,營養價值遠遠低於新鮮蟹肉及魚肉等,還可能含有不少鹽,應該儘量少吃。如果特別想吃,注意看食品配料表和營養成分表,選蛋白質含量高、鈉和碳水化合物含量低的產品,以免攝入過多的鹽和糖。
魚柳,可能“以次充好”。魚柳裡確實是魚肉,但可能存在“以次充好”的問題——包裝上寫的魚和實際的產品不是同一種魚。比如很多在售的“龍利魚魚柳”,實際上是一種叫“巴沙魚”的養殖淡水魚。它們去皮之後外表很相似,非專業人士很難辨認。龍利魚跟巴沙魚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魚,龍利魚是比目魚中的鰈形目舌鰨科海魚;巴沙魚則是產自東南亞的一種鯰形目巨鯰科淡水魚。在口感、風味方面,龍利魚味道鮮美、魚肉緊實、無腥味;巴沙魚是淡水魚,會略帶腥味,肉質解凍後有些鬆散。營養方面,兩者在蛋白質、礦物質方面沒有太大差別,但龍利魚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更高。
本文來自【生命時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