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君子湯中和義,參術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陳名六君,祛痰補益氣虛餌,
除卻半夏名異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四君子湯
中醫誕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可謂源遠流長。它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以及陰陽五行,氣、形、神等哲學思想,是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瑰寶。
中藥作為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一直被人們信仰、開拓。而一向“懂生活、能文藝”的中國古人,自然也把中藥玩出了新的情趣。
可以說,諸本草,每一味都有故事、傳奇。劉寄奴,聽名字就知道一定與南朝宋武帝劉裕有關,寄奴是其小名。辛棄疾有詞,“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便是如此。而劉寄奴這味藥,據《南史宋本紀》載,正是劉裕首先發現這種藥,每遇生瘡,敷之即愈,因而得名。
使君子,是北宋中醫郭使君偶然發現,凡遇到蟲積、疳積的患兒,就酌量使用這種果實去醫治,多獲良效。後世紀念這位醫生,就給這種藥起名“使君子”。
何首烏,是唐代一個姓何的老人常以一種不知名的食物來充飢,因而壽高一百三十歲,鬚髮仍然黑亮,因此後人稱之為何首烏。
不難看出,中藥文化不僅能治病救人,同時也是歷史的載體。而不甘寂寞的中國古人,也賦予了中藥新的內涵。
春風和煦滿常山,芍藥天麻及牡丹。
遠志去尋使君子,當歸何必找澤蘭。
端陽半夏五月天,菖蒲制酒樂半年。
庭前嬌女紅娘子,笑與檳榔同採蓮。
秋菊開花遍地黃,一回雨露一茴香。
扶童去取國公酒,醉倒天南星大光。
冬來無處可防風,白芷糊窗一層層。
這是一首以中藥名為內容的《四季歌》,既符合一年四季的特徵,又加入20餘味中草藥名,極富情趣。
四季輪轉,陰陽相合,這不也是中醫的醫理嗎?不過作為一向很會玩的中國人,這並不算啥。寫“三言”的馮夢龍大家耳熟能詳,不過這位大文學家還用中藥名寫過一首“情書”。
你說我,負了心,無憑枳實,激得我蹬穿了地骨皮,願對威靈仙發下盟誓。細辛將奴想,厚朴你自知,莫把我情書也當破故紙。
想人參最是離別恨,只為甘草口甜甜的哄到如今,黃連心苦苦嚅為伊耽悶,白芷兒寫不盡離情字,囑咐使君子,切莫做負恩人。你果是半夏當歸也,我情願對著天南星徹夜的等。
情書分上下兩部分,悠悠的表達了妻子對遠出在外丈夫的怨限和思念。其中套用了十四味中藥名,依序分別是:枳實、地骨皮、威靈仙、細辛、厚朴、人參、紫薇、甘草、黃連、白芷、使君子、半夏、當歸、天南星。
字裡行間中諧音雙關、真情流露,又不失俏皮,耐人玩味。彰顯出中醫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漢語豐富含蘊。
其實,中藥名不僅連起來能組成各式各樣有意思的文字,單個藥名也是唯美動聽的。兩個字的藥名時而俏皮、時而曼妙。
三個字的藥名美感更甚。漢宮秋、半楓荷蕭索、幽怨之美;六月雪、水安息、甘露子是四季變化之美;貓爪草、鹿銜草、鷹不泊萬物有靈變化之美……
還有很多四個字的藥名,似夢似幻,美不可言。王不留行、竹節香附、綿馬貫眾、阿月渾子、葛上亭長、昨葉何草……好像一首首美妙的詩句,讓人折服於古人的文化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