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認為美國發展電動汽車是基於自身發展的戰略考慮,很多時候是依靠日韓的體系來做的。事實證明確實是這樣:繼通用和LG Energy、福特選擇SK深度捆綁之後,Stellantis也和LG Energy簽署關於在北美設立動力電池合資公司MOU,新工廠產量達40 GWh,準備於2024年第一季度投產。
這個事情,值得我們仔細思考一下。
我們覆盤之前的Stellantis的選擇,能看到歐洲是保證自己的合資工廠ACC長期作為基本盤,所謂的戰略供應商CATL、BYD、蜂巢、三星SDI和LG Energy這幾家,之間的PK也是流於表面形式,本質還是要在國家區域裡面站隊,這個50GWh基本覆蓋了短期內美國所有的需求。
一、區域化的國家戰略
1)LG Energy在美國的佈局
下圖是So-young整理的, LG Energy和幾家車企合資公司總體來看規模如下:
LG Energy GM:兩個JV的電池廠,各35GWh加起來70GWh,這基本代表短期內GM在北美市場對電池的所有需求。我們估算下80kWh的乘用車150kWh的皮卡,大概初期有40萬+20萬的樣子。
LG Energy Stellantis:40GWh,在2025年覆蓋Stellantis的所有需求,目前Stellantis在北美主要是以FCA之前的PHEV為主,這些本來也是LG Energy在供應。
LG Energy Hyundai:10GWh,這個更像是現代的多元化戰略,和SK、LG Energy採取了多元化的選擇,之前韓國報道的現代選擇CATL在EMP的迭代方案中獲得大多數訂單的資訊,總體來看,現代的選擇是可以跟蹤和覆盤的。
備註:到 2021年6月,LG能源公司手持訂單為180萬億韓元,加上新的合作訂單有望突破200萬億韓元。
2)SK在北美的佈局
SK Innovation和福特的投資一上來就很大,第一家工廠之前規劃43GWh,第二家是86GWh,這裡的核心原因是福特加速電氣化,決定將 SK Innovation 為其電動皮卡和其他汽車的 EV 電池供應量增加一倍。而SK在美國原有的兩個工廠9.8GWh和11.7GWh,總體來看SK的累計訂單也超過 1 TWh了。
SK兩個獨立的工廠主要是為服務大眾和福特的。
好了,現在美國沒有投資廠房的主要是SDI了,這方面有點迷。如果真正設廠的話,能合作的夥伴並不多,我猜測和GM或者BMW可能有一些可能。不過總體來看,除了特斯拉以外,美國車企和韓國電池企業在美國市場上基本實現了所有的繫結,從戰略競爭來看這是非常確定的事情。
還有一個異類是特斯拉,隨著4680電池在柏林工廠的逐步完善,加上松下和LG、SDI在4680的加大投資,在美國層面特斯拉還是有足夠多元化的選擇。加上進口磷酸鐵鋰的模組到美國,只有特斯拉一家是從中國選擇電池供應美國市場的。
二、歐美的差異
寫到這裡,我覺得邏輯還是很清楚的,歐洲車企也在培育自己的電池供應體系,Stellantis主要是和ACC,這個合作加上戴姆勒其實挺自洽的。
從大眾、寶馬和Volvo在Northvolt上面的策略看得出,歐洲車企基本上在本土開始合眾連橫搞電池。大邏輯是,在本土建設的電池工廠是有歐洲元素的。
圖6 Northvolt在股權和產能方面接受了三家車企的加持
小結:從昨天C家放出350GWh2022年指引的大邏輯來看,從趨勢來看,動力電池可能演變為分散的以區域為單位的市場。接下來在儲能和全行業的滲透邏輯,可能更符合中國的電池企業——在美國和歐洲開啟市場大邏輯的天花板其實不高,高增長還是繫結在國家的能源基建上面。